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齊如山 齊如山(1875 - 1962)戲曲理論家。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 [1] 。歸國後致力於戲曲工作,一時沒有找到合適的主要演員,當遇到梅蘭芳看他天才與勤奮,遂決心幫助梅並為其編劇。

1912年在北京經常為梅蘭芳的表演及劇本提出修改意見。1916、1917年以後的二十多年來,與李世戡等為梅蘭芳編排劇,齊為梅編創的時裝、古裝戲及改編的傳統戲有二十餘出。梅的幾次出國演出,齊都協助策劃,並隨同出訪日本與美國。1931年與梅蘭芳、余叔岩等人組成北平國劇學會,並建立國劇傳習所,從事戲曲教育。編輯出版了《戲劇叢刊》、《國劇畫報》,搜集了許多珍貴戲曲史料。

中文名 : 齊如山

出生地 : 河北高陽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 1875

逝世日期 :1962

職 業 :戲曲理論家

目錄

目錄

1人物評價 2生平經歷 概述 嶄露頭角 齊梅二人 為梅寫劇 梅派貢獻 晚年 3齊梅之誼 紅綠相依 莫逆真情 4回憶錄

人物評價

齊如山盡其畢生心力研究中國戲曲。齊如山知識淵博,治學嚴謹,他不滿足於書本的研究,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廣泛搜集資料,並與書本記載相參照,得出確切的結論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內,他曾訪問過京劇界老角名宿達三四千人,紀錄下豐富生動的原始材料,並從古代經籍、辭賦、筆記、風土誌以及西方有關的心理學、戲劇理論著作中尋找線索和印證,最後整理歸納為著作,主要有《說戲》、《觀劇建言》、《中國劇之組織》、《京劇之變遷》、《臉譜圖解》、《梅蘭芳藝術之一斑》、《梅蘭芳游美記》等三十餘種。他提出的「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論點,是對中國傳統戲劇最精煉、最準確的概括,他晚年的著作《國劇藝術匯考》內容豐富,考據周詳,更修訂了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將有關京劇藝術的種種問題,擘肌分理,予以客觀精審的考證,為京劇研究提供了一部充實完備的參考書。

除了理論上的研究,齊如山還身體力行,從事於藝術改革的實踐。齊如山與梅蘭芳誼兼師友,早在民國初年,他就為剛剛嶄露頭角的梅蘭芳編寫了大量新戲,如《天女散花》、《廉錦楓》、《洛神》、《霸王別姬》、《西施》、《太真外傳》、《鳳還巢》等等,並進行排演。在舞蹈動作、服飾化妝、劇本文學性各方面皆卓有創造,開一代新風,為梅蘭芳創建獨樹一幟的梅派藝術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在他的倡議奔走下,二三十年代梅蘭芳幾次出訪日本、美國及歐洲,使中國京劇得以弘揚海外,躋於世界三大古老戲劇文化之林。1931年與梅蘭芳、余叔岩等人組成北平國劇學會,並建立國劇傳習所,從事戲曲教育。

齊如山還是一位歷史學家,他的不少著作屬於社會史範疇,而且都是活潑新鮮、極其生動具體的第一手資料 [2] 。他自述:「我做了十來年買賣,與各界的人都接觸得很多,真可以說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農工商賈,各種技藝人員都認識了不少」,而「欲研究經史,不能離開社會」,他認識到「由社會中的許多情形,可以明了經史的意義;由經史中的記載,又可以知道社會中各事之來源」,所以,他屏棄了皓首窮經老一套的做學問之道,而是另闢蹊徑,走向社會。他對於社會中的文化、風俗、習慣、人情以至婚喪、慶弔、酬應、來往、買賣、工藝、技術、娛樂、遊藝、飲食等等,都極感興趣,並悉心加以調查研究。這方面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瑣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話》等,都是他親自調查訪問所得,是第一手真實可靠的材料,而不是從書本中爬梳檢覈出來的。齊如山可謂近代社會掌故的宗匠。

齊如山晚年所寫《齊如山回憶錄》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文字生動樸實,全用日常口語,讀來親切感人。

齊如山曾在北平女子文理學院任教。1962年於台灣去世。

陳凱歌指導的電影《梅蘭芳》中,梅黨的核心人物邱如白即以齊如山為原形。

生平經歷

概述

齊如山先生是中國受過完整、系統舊式教育的最後一代知識分子。他原名宗康,字如山。1875年出生於河北高陽縣。自幼泛讀經史,對流行於家鄉的崑山腔、弋陽腔、梆子等地方戲曲十分喜愛。他19歲進官辦的外語學校——北京同文館,學習德文和法文,前後約5年。畢業後毅然決然地遊學西歐,用心學習和考察了歐洲的戲劇。辛亥革命後回國,擔任了京師大學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學院的教授。齊如山對戲劇和戲劇理論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早年還編寫過話劇劇本《女子從軍》,戲曲劇本《新頂磚》、《新請醫》等。當然他對京劇最為醉心。他酷愛京劇,但又看到了舊皮黃的一些缺點,因而產生了研究和改革京劇的興趣。

其時,齊如山經常參加一代宗師譚鑫培(現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的曾祖父)、田際雲領導的正樂育化會的一些活動。該會還經常邀請文化藝術界的人士到會作演講,齊如山是其中之一。他為該會的會員介紹西洋戲劇的情況以及講述有關戲劇理論,極力主張改進中國戲曲。他的演講使長期封建閉塞在京劇舞台一隅的伶人們大開眼界。譚鑫培和田際雲稱讚:「講得實在好!」而在台下眾多的聽眾中便有冉冉升起的新星——青年京劇演員梅蘭芳。

嶄露頭角

齊梅二人的相識過程在梨園界亦是一段佳話。1913年,剛剛嶄露頭角的梅蘭芳在天樂茶園演出《汾河灣》,據說這是齊如山第一次觀看梅的演出。正如電影所表現:當台上薛仁貴唱到窯門一段,飾柳迎春的梅蘭芳按照師傅教的傳統演法,面向內坐,竟自「休息」了,或者說他也如台下的觀眾一樣,在一旁毫無表情地背對着薛仁貴坐在那裡靜靜聽其獨唱。

梅蘭芳這齣戲當時已經深受老觀眾的歡迎,而當時的觀眾大多也是來「聽」戲的,戲迷們甚至會閉目搖頭晃腦地拍打着板眼來聽,聽到好處便睜雙眼大聲喝彩叫好,好像並不在意其他角色和劇情的關係。因此在中國京劇舞台上的角兒們,常常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不少演員甚至為了取悅觀眾而不顧劇情一味地斗嗓子。但齊如山以當代戲劇家獨特的欣賞眼光,從舊戲中發現了不少瑕疵和不足。齊如山對這位比他小19歲好學上進的青年伶人非常看重,並很想幫助這位年輕人。但他當時與梅蘭芳還不相識,便採取文人常用的辦法寫信。他用毛筆蠅頭小楷寫成的這封信竟長達三千言,且頗費斟酌,花去幾乎一天的時間。其主要內容是以《汾河灣》為例,談了表演與劇情如何結合的問題:「假使有一個人說,他是自己分別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敘述身世。豈能對方在滔滔不絕地敘說着,自己卻漠不關心呢?」齊如山在信中直率地批評了傳統戲劇的演繹,對梅蘭芳所演的柳迎春這個人物的身段設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戲裡薛仁貴離鄉背井18年,如今回來了,柳迎春懷疑是陌生人冒充自己的丈夫,便一氣跑回寒窯,頂住窯門不開。這時薛仁貴在窯外有一大段「西皮」唱段,回憶了當年在寒窯新婚的情景,表露自己的思念之情。按照傳統演法,梅蘭芳進窯後一直背對門外的薛仁貴紋絲不動地坐着,儘管薛仁貴唱得聲情並茂,她卻還是無動於衷,臉上、身上一點「戲」也沒有。但當薛仁貴剛一唱完,柳迎春卻立刻開門相認,這就不符合生活邏輯和戲劇人物情理。齊如山在信中建議柳迎春在聽薛仁貴訴說時,要趁着胡琴「過門」見縫插針地加進身段、表情,隨着薛仁貴的敘說,要表現出柳迎春複雜心理的變化。聽他唱到「常言道千里姻緣一線定」的時候,要有十分傾聽的神態,因為這句話與自己息息相關。薛仁貴唱到「你的父嫌貧心太狠」的時候,柳迎春要顯得很氣憤難過。而唱到「將你我夫妻趕出了門庭」的時候,柳迎春要為之動情,做出以袖拭淚的動作。等到薛仁貴把當年的隱情全部述畢,柳迎春就可以明白門外之人正是分別18載的丈夫。如此再開門相見,就如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齊如山在信的後半部分,把薛仁貴唱段分成九個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設想的柳迎春的身段表演。

齊梅二人

梅蘭芳接到齊如山的長長來信,十分高興,認為信中的意見切中節骨眼,建議十分合情合理。他深深感激這位富有學問的長者的垂青和畫龍點睛的指點,並果敢地根據齊如山的建議和設計,重新編排柳迎春的身段、表情和心理活動。10天後,梅蘭芳再次表演《汾河灣》,推出的便是齊如山設計的新版本。當飾薛仁貴的譚鑫培唱到那一段時,梅蘭芳忽然站起身來,與譚的唱段內容相配合,身段、表情絲絲入扣。散戲後,譚鑫培對別人講:「窯門一段,我說我唱的有幾句,並非好得很啊,怎麼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蘭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齊如山看了這次演出十分激動。想不到這位風頭正健的青年名旦如此虛懷若谷,完全按照他的意見對作品作了如此認真的修改,使其扮演的角色絲絲入戲。

此後,只要梅蘭芳有演出,齊如山就去看,看完總是即寫信加以指導,前後竟寫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對中國傳統戲劇藝術的理解,卻從未謀面。

既然齊如山與梅蘭芳同在一個城市,而且齊如山也經常去劇場看梅蘭芳演出,為什麼不約會當面交談,而要費筆墨之勞呢?這與當時的社會風俗狀況有關。舊社會戲曲演員常常被鄙稱為「戲子」,而列入下九流。清末民初還流行一種「相公堂子」,即一些面目俊姣的男童伶充當類似男妓的角色,供那些「風雅人士」調笑和淫樂,他們大捧某些男旦,相互之間甚至爭風吃醋。在齊如山晚年所寫的《回憶錄》中曾談到,他當時不大願意與旦角有來往,是怕被朋友誤會,再說那時梅蘭芳也不大肯見生人。所以這種「函授」方式才會持續良久。

直到有一天,梅蘭芳派人給齊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請他來家中見面,二人才由此訂交。此舉對當時的齊如山來說也是需要一些勇氣的,因為他實在太熱愛京劇,才有此拋卻世俗之舉。自此,齊如山正式開始為梅蘭芳排戲。他先後編寫了《一縷麻》(齊如山為梅編寫的第一出時裝現代戲)、《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別姬》等以旦角為主的新戲26部,後來又把古代描寫舞蹈的辭賦中的動作找出來,編成身段,教給梅蘭芳。只可惜這些在電影「梅蘭芳」中只表現出短枝零葉,而難現其全貌。

為梅寫劇

1916年後,齊如山與李釋戡等陸續為梅蘭芳編寫劇本多達40餘種,如《牢獄鴛鴦》、《麻姑獻壽》、《童女斬蛇》、《紅線盜盒》、《天女散花》、《晴雯撕扇》、《木蘭從軍》、《上元夫人》、《廉錦楓》、《洛神》、《太真外傳》、《俊襲人》、《鳳還巢》(根據清代傳奇編寫)、《春燈謎》、《雙官誥》等劇。他編排的古裝戲,善於運用舞蹈手段刻畫人物,對改進旦角身段作了大膽有益的嘗試。1929年為梅蘭芳赴美演出,齊如山曾編譯梅蘭芳介紹,並將劇情說明書、演出劇本、曲譜及戲曲服裝、砌末、臉譜、樂器、刀槍把子等全部附上英文的圖解。梅的幾次出國演出,齊如山都親自協助策劃,並隨同出訪日本與美國。1931年他又與梅蘭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張伯駒等,以改進舊劇為宗旨,組成北平國劇學會,編輯出版《戲劇叢刊》、《國劇畫報》,搜集展出了許多珍貴的戲曲資料。附設的國劇傳習所,有學生75名,其中劉仲秋、郭建英、高維廉等人,在藝術上均有一定成就。

梅派貢獻

齊如山對梅派藝術的形成並走向成熟竭盡心智,功不可沒。可以這樣說,沒有齊如山中途的介入,也就不會有名滿海內外的「伶界大王」梅蘭芳!同樣,倘沒有梅蘭芳全力的配合,齊如山也不可能有如此深入地研究京劇藝術的機緣,成為一代著作等身的戲劇大家。梅蘭芳與齊如山是如此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此,要研究梅蘭芳,就不能不提到齊如山;要總結梅蘭芳的藝術經驗和成就,也不能不關注齊如山對京劇改革所作出的種種嘗試和貢獻。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齊如山先生的生平事跡寂寂無聞,這對我們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京劇藝術的優良傳統,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更不幸的是電影《梅蘭芳》竟把戲劇大家齊如山演繹為小花臉的二、三流角色。

1933年,因種種原因,梅蘭芳舉家南遷上海,齊如山則留在了北平。齊如山和梅蘭芳長達20餘年的合作就此黯然結束。齊如山對這次分手十分無奈和惋惜,此時寫給在上海梅蘭芳的信,讓後人讀出了淒楚傷感和他的驕傲倔強:「我從民國二年冬天給您寫信,至今已20年了。……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藝術日有進步;自今之後,算是停止住了。」

晚年

1937年,抗戰前的北平危在旦夕。為了保住北平國劇學會的行頭和珍貴文物資料等,齊如山找到故宮博物院的馬衡院長(戲劇家馬彥祥之父),請故宮博物院代為保管。這也許是離開了梅蘭芳的齊如山,在大陸對京劇事業和梅蘭芳所能做的最後一件事情。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才遷回北京的梅蘭芳親自找到馬衡院長,取回正在展出的國劇學會物品,此時的齊如山人已遠在海峽彼岸的台灣矣。

1947年,齊如山在上海和梅蘭芳見了最後一面,並曾長談。據齊如山晚年撰文回憶:

……大家談笑之間,已到上海。下機後有含侄焌來接,即住在他家。即與梅蘭芳打了一個電話,掛上電話,他就來了。於是晚上就在他家吃的涮羊肉,我在上海住了不到一個星期,他(梅蘭芳)是天天到我家,也共同吃過幾頓飯,談的話當然很多。除談起我二人共同工作的情形相與感嘆外,大致談的話可以分兩個部分,一是他拍電影的情形,一是他是否離開上海的事情。

「……我敢說你們那位導演,絕對不懂國劇,不光他不懂,連您也不懂。我們二人共同工作了二十來年,我的情形,你盡知道,你的情形,我也盡知。若按技術來說,您比我強萬倍。不但您比我強,是一個票友都比我強,因為他們能登台,能唱幾齣,我則不會。若按理論說,不必說您不及我,就是譚鑫培他們我都很領教過。我們離開之後,又已經十幾年了。在這十幾年之中,您的情形,我雖然不能詳知,但我理想不會有什麼進步。因為我所看到這裡的人寫的書,在報紙上的文章及談的話等等,證明他們對戲劇原理了解還不夠深刻,所懂者乃膚淺的一部分,我這話說出去當然得罪人,但系事實。我常聽他們談的,不是這個名角是這樣唱法,就是那個名角是那樣的做法,這在技術上說是未嘗不可。您在上海所認識的人,以這幾類的人為多,他們都不能幫助你,使你知識有進步,所以我敢斷定你只有退化而無進境。反回來說到我自己,我對於戲劇的知識如何,你是盡情知道,我們二人認識雖早,但民國二年,才天天見面,那個時候,我的戲劇知識,可以說是剛剛入門,以後每年都有進步,這都是你親眼得見的……為什麼說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呢?因為可以證明,我的知識比您進步,在你離開北平的時候,我們二人對戲劇的知識差不了多少,現在你差的相當多,在理想來說,你已經比我差了。現在聽你所述說導演人所說的話,更知道你對於國劇的理論,又模糊了許多。」我說完這一大套的話,他也大樂。

這是齊如山藉機當面向梅蘭芳倒出了自己憋了一肚子的忠言苦水。這次會晤後齊如山即返回北平。不久齊如山又從北平去了香港,1949年取道香港到了台灣。齊如山到台灣後,曾於1949年3月23日致函上海(按:當時上海尚未解放),邀梅蘭芳及言慧珠赴台演出。梅蘭芳於3月26日覆信云:「您所詢赴台表演一節,根本無人來談。此間小報又雲,顧正秋之管事放空氣說,台人反對梅、言來台表演,影響顧之上座也。但顧系瀾(按:梅蘭芳之學生),其本人當不至有何歹意……」梅蘭芳婉拒了齊的邀請。建國後,梅蘭芳也邀請齊如山回北京主持京劇研究工作,但均未果。新中國成立後,梅蘭芳每逢過年必到齊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按傳統以大禮參拜。在那個政治氣候十分敏感的年代裡,這無疑是令人十分感佩的。也可見梅先生對齊的深厚感情和敬佩之情,而齊如山在台灣也一直關懷着梅蘭芳,他從子女們自北京寄來的隱晦的家書中,推測梅蘭芳的種種近況。

齊如山在台灣,仍繼續寫作,先後完成了《中國的科名》、《中國的工藝》、《中國的固有化學》及《華北農村》等著作。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國劇藝術匯考》,是他畢生研究京劇的結晶,學術價值很高。在這部580多頁的巨著中,他通過向戲曲藝人求教,深入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然後去粗取精,歸納整理,得出合乎實際的結論。至此,他還不敢自信,再去請教各位老藝人,在他們都同意之後,才算定論。這種細緻、篤實的做學問的態度,是很值得後來之戲曲研究者學習仿效的。

1961年夏天,當身處台北的齊如山從廣播中得知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逝世的消息時,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對梅君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不禁老淚縱橫,唏噓不已。他以86歲的高齡連夜伏案疾書,寫下了《我所認識的梅蘭芳》的長文,字裡行間表達出對這位傑出的一代旦角宗師和自己忠實的藝術夥伴的深深懷念。他還把早已束之高閣的梅蘭芳手寫的中堂張掛出來,日日瞻望,情不能已!

齊如山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早年著有《中國劇之組織》、《梅蘭芳藝術一斑》、《觀劇建言》、《戲劇腳色名詞考》、《京劇之變遷》、《國劇身段譜》、《臉譜》、《臉譜圖解》、《戲班》、《上下場》、《梅蘭芳游美記》等,對京劇作了比較系統、全面的介紹和研究,皆有一定學術研究價值。以上各篇均收入台灣出版的《齊如山全集》前兩集。《全集》共分十集,後八集收有《國劇概論》等32篇。1962年,齊如山以87歲高齡病逝於台北。

齊梅之誼

齊如山是梅蘭芳的主要戲袋子之一,他為梅蘭芳改編舊戲,為梅蘭芳撰寫新編歷史劇劇本,然後梅蘭芳和王幼卿再設計唱腔、動作、表情,幾經排練就可上台演出。20世紀30年代梅蘭芳訪美演出,劇場背景圖案,以及戲曲說明都是由齊如山一手經辦。梅蘭芳能飲譽世界,齊如山可謂功不可沒。

紅綠相依

梅蘭芳在台前名聲大噪,歷久不衰,齊如山卻始終甘居幕後,不願出頭露面。曾有知情者問過齊如山在物質方面是否得到了梅蘭芳的好處,齊如山回答道:「我誠然幫助了梅蘭芳,梅蘭芳也確實尊敬我,可是我從來沒有聽過他的一次蹭戲。我若是伸手向他要錢,他早已不會尊敬我了。」

談到自己對梅蘭芳的作用與影響時,齊如山亦是不表功不自傲:「戲編的好壞,自然重要,但主要還在演者。」「我所編的戲,他都演得很好,這可說是劇本的出名是由他演出來的,至少於劇本出名幫助很大。」「說到我幫梅蘭芳的忙這一層,實實在在我也幫了他20多年,可以說一天也沒有間斷過……他的名氣,固然我幫助的力量不小,但我的名乃是由他帶起來,他的名氣到什麼地方,我的名也就被彼處知道了,豈非他幫助了我呢?」京劇劇作家羅癭公曾有這樣的詩句:「梅郎妙舞人爭羨,苦心指教無人見。」這是讚譽齊如山協助梅蘭芳創立「梅派」的功績。

齊如山把編劇的原則,總結成四句話:「有聲必歌」,京劇舞台上有聲音就是歌唱;「無動不舞」,沒有一個動作不是舞蹈;「不許寫實」;「不許真器物、真東西上台」。這四句話很精闢,他為梅蘭芳所編的新戲,就是這麼做的。

莫逆真情

齊如山看過很多伶人及票友的演出,發現許多票友無論怎樣用功,在舞台上的動作卻遠不及科班出身的人看得順眼,自此觸發了他研究戲劇的興趣。他把中國幾百年來有關戲劇的書籍拿來研究,並逢伶便問,逢戲必聽,前台後台,幾十年中竟訪談了幾千人。

當時新舊學者都鄙視京劇,認為不足登大雅之堂,竟無人肯合作,齊如山只有一個人孜孜不倦地苦幹。他刻意從戲劇界的活動場所,如精忠廟、梨園世家的家中、清宮昇平署及市面小攤上搜羅各種有關京戲的資料,又到各大戲班的義園(公墓)抄錄有價值的碑文墓誌,從名伶親自改過的劇本上搜集有關表演身段的注釋……經過多年研究,齊如山先後出版了《京劇之變遷》《戲班》及《上下場》等幾十部著作。

1912年的一天,齊如山去看梅蘭芳演出的《汾河灣》。這個戲按照當時的演法,梅蘭芳已經非常到位,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但齊如山從一個研究者的眼光來看,卻發現了不少瑕疵和不足。他想幫助這位年輕人,有些話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但他當時與梅蘭芳還不相識,怎麼來交流溝通呢?

齊如山對這位比他小19歲的青年非常看重,決定寫一封信給梅蘭芳。信用毛筆蠅頭小楷寫成,長達3000字。其主要內容是以《汾河灣》為例,談了身段與劇情、戲詞如何結合的問題,對梅蘭芳所演的柳迎春這個人物的身段設計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梅蘭芳接到齊如山的長信,十分高興。一是因為齊如山是他仰慕的飽學之士;二是信中的意見切中肯綮,建議合情合理。他深深感激這位有學問的長者的垂青和指點。他對自己以前所演的《汾河灣》重新細加審視,根據齊如山的建議和設計,重新編排柳迎春的身段、表情和心理活動。十幾天後,梅蘭芳再次出演《汾河灣》,推出的便是齊如山設計的新版本。齊如山看了這次演出後十分激動。想不到這位風頭正健的青年名旦如此虛懷若谷,從善如流。他默默地想:這樣的青年將來必成大器。

此後,齊如山對梅蘭芳所演的戲更加關切,看戲也更加認真仔細,並經常把自己的看法、建議、設想寫信給梅蘭芳,兩年中居然陸陸續續寫了100多封。梅蘭芳對齊如山每一封信,都是恭而敬之地拜讀,細細領會和揣摩字裡行間的意思,作為自己藝術創造的一種營養,這兩年的「函授」使梅蘭芳大大獲益。

上世紀40年代末,齊如山取道香港去了台灣,在台灣繼續從事寫作和京劇研究,著作頗豐。1964年台灣重光文藝社匯編其著作出版了《齊如山全集》共9冊,1979年12月又由台灣聯經出版公司再版《齊如山全集》共10集行世。

1961年,梅蘭芳因病逝世後,齊如山把早已束之高閣的梅蘭芳手寫的中堂張掛出來,日日瞻望,情不能已!第二年,齊如山以87歲高齡病逝於台北。

回憶錄

書名:齊如山作品系列---齊如山回憶錄

圖書編號:2172112

出版社:遼寧教育

定價:33.0

ISBN:753827580

作者:齊如山 著

出版日期:2005-10-01

版次:1

開本:16

簡介:

齊如山先生晚年羈旅台灣的追懷之作。極為平易的白話,讓我們同作者不再隔山隔水;極為翔實的故事,讓我們同歷史不再隔世隔代。拓下那些珍貴的史料,清末科舉、同文館、義和拳、軍閥割據、以及旅歐遊美等等,讀者可以身臨其境。讀這本書,不但閱盡齊如山一個人的一生,領悟造就一代宗師的一個傳奇;而且可以透視那個社會的萬象。作為學者、作家、戲劇家、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廣博的學識、清澈的見解也在書中層出不窮,讀來獲益匪淺。

齊如山先生一生閱歷豐富,見聞廣博,學識深厚,常能於一般人所不見處做出大學問,比如畢其一生對京劇的研究,對老北京風土人情的觀察,堪稱一代宗師。真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本書為先生晚年追懷之作,真實生動地回顧了自己一生,同時記下了那個兵荒馬亂、翻天覆地地大變革的時代。內容包羅萬象,文字親切樸實,讓人讀來不忍釋卷。

目錄:

代序

敬祝如山先生八十壽詞

第一章

家世

兒童時代

考試情形

第二章

學洋文時期

第三章

義和拳進京

洋兵進京

做生意時代

第四章

學警察

談考試

往歐洲

助革命

看兵變

辦儉學會

第五章

看戲的由來

研究國劇

名腳談話

著述

第六章

編戲

第七章

國劇發揚到國外

第八章

創立國劇學會

第九章

從事著作

第十章

徵購戲劇物品的工作

整理的工作

劇本戲單等歸納分類

整理工作中的著作

第十一章

避難經過

閉戶著述

第十二章

日本投降前後

第十三章

談家常

逃出北平

逗留上海

第十四章

到台灣

答客問

漫談國劇工作

第十五章

繼續編劇

寫回憶錄

我的願望

編後記

詞條標籤: 行業人物 社會 人物

信息來源

  1. 齊如山(1875 - 1962)戲曲理論家。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 ,www.taomingren.com/b... - 2019-6-7
  2. 齊如山還是一位歷史學家,他的不少著作屬於社會史範疇,而且都是活潑新鮮、極其生動具體的第一手資料 ,京東商城 - club.jd.com/repay/1...- 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