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齐燕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齐燕铭
出生 1907
国籍 中国
别名 齐振勋
职业 著名国学大师、古文学家、著作家、诗人、教育家
知名于 著名国学大师、古文学家、著作家、诗人、教育家
知名作品 《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革命京剧〈逼上梁山〉是怎样创作的》、《延安创作革命京剧〈逼上梁山〉的经验》等论文

齐燕铭(1907-1978),曾用名齐振勋齐震田在东,笔名齐鲁、叶之余等。蒙古族北京人。出身于破落的蒙古封建贵族家庭,姓齐利特氏。自幼勤奋好学,对金石篆刻、书法、京戏均有兴趣。

是"桐城派"末代代表人物,中国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古文学家、著作家、诗人、教育家。吴北江的弟子。

同著名诗人、书法家曾克专贺孔才于省五潘伯鹰等都为吴的门生。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齐燕铭

外文名称:Qi Yanming

时间:1907-1978

曾用名:齐振勋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北京

人物经历

1924年入中国大学预科读书, 后转国语系。

1930年6月毕业,曾在北平大同中学、光华女中、保定第六中学、北平中法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

1932年至1937年,一面追随当时著名学吴承仕教授治史学和训诂学,一面致力于文学史的研究。[1]

1933年任中国大学讲师,曾在中国大学中法大学东北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戏曲史、文字学;编印了《中国文学史略》(上册)、《中国戏剧源流》等讲义;曾任《文史》杂志编辑。

1935年起参加革命活动。"一二·九"运动时,加入新学联,主编《盍旦》、《时代文化》杂志,积极领导学生爱国运动。

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鲁西北《抗战日报》主编、政治干部学校教务长,冀南行署太行办事处主任。

1940年后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编写中国文学史,并在鲁迅艺术学院兼课。

1943年主持创作新编平剧《逼上梁山》,任导演兼饰林冲一角,毛泽东曾亲笔书函予以高度评价。

1945年初,参与创作平剧《三打祝家庄》。

荣誉

1945年后任中共赴重庆、南京代表团秘书长,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统战部秘书长。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总理办公室主任、国务院专家局局长,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1966年4月至1967年1月,任济南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打击和迫害。

1974年后复出,担任中国科学院及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顾问、第五届全国政协秘书长、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期间,仍十分关心党的文艺事业,先后发表了《旧剧革命划时期的开端--革命京剧〈逼上梁山〉是怎样创作的》、《延安创作革命京剧〈逼上梁山〉的经验》等论文。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剧协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精通诗画

齐燕铭早年写的诗词已不复存在,战争年代和新中国建立后那些紧张的日子里,他不再有闲情逸致,几乎想不起来做诗,只留下极少的几首。

至于作画,他则更没有时间了,所以在家里几乎没有见到过他画画。现留下来的,只有在他的会议记录本上,能够看到他粗粗几笔的速写,无非是会场上的人或者窗外的树。这些大概就是他当时的视野所能接触到的范围了。从这寥寥数笔中,几乎无从揣测他的构思和心情,但可以感觉到他的内心还潜藏着创作的激情。

齐燕铭除印谱之外,对于书画的收藏极为有限。现可查到的齐燕铭收藏的文物,被拍卖的仅有百余件。家中留下的大多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首长以及老师的来信等,再就是画家和朋友们送给他的字画,其中有何香凝齐白石吴作人邵宇等名家的作品。何香凝40年代的画,他一直放在保险柜里珍藏着。[2]

主席称赞

1943年,齐燕铭在延安参加了京剧《逼上梁山》的编导。这出戏的初稿是由中央党校研究员杨绍萱根据林冲的故事编写的,当时齐燕铭是中央党校教务处的文教科长,他还组织有票友性质的"大众文艺研究社"。《逼上梁山》经过众人加工修改,后来在演出中,齐燕铭还"客串"过其中的角色。1944年1月9日,毛泽东在观看了这出戏之后,当夜就写信给杨绍萱和齐燕铭:

绍萱、燕铭同志:

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然而,196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这封信时,竟删去了收信人的名字以及其中称赞郭沫若的一句话,同时注释说这封信是写给延安平剧院的。到了1982年5月23日重新发表时,才恢复了原件的内容,并将其收入《毛泽东书信选集》。

众所周知,江青是以"京剧革命"发迹的,追溯"京剧革命"的源头,就不得不提到当年毛泽东的这封信。"文革"期间发表时,之所以要删去杨绍萱和齐燕铭的名字,是刻意为江青的出山做铺垫。在"文革"期间,许多歌颂江青的小册子,都把这封信作为毛泽东对江青的表扬,并且还异口同声地说:所谓"京剧革命",是由江青开创的。

京剧革命

所谓"京剧革命",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周恩来总理和齐燕铭、童小鹏听取设计人员汇报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方案

关于内容,齐燕铭回忆说:《逼上梁山》把林冲和高俅之间的矛盾赋予了政治内容,即写林冲主张抗敌御侮,高俅主张妥协投降,将之作为两种政治矛盾的反映,而把高俅谋占林冲妻子的内容推到了第二位,这就与《水浒传》以及过去同一题材的戏曲和电影,仅限于描写林冲个人苦难遭遇截然不同。剧本旨在描写主人公林冲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思想转变的过程,也即特定历史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

至于表现形式,除了保留原剧若干特点之外,又吸收了秦腔《打渔杀家》的表现特点,如情绪高亢的齐声合唱等。对人物形象也力求突破旧剧行当的限制,按照剧中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的要求,运用京剧艺术形式重新塑造;唱、白,着重于人物内心的表现,不拘于程式,如林冲,就采用了武生的功架和念白,同时兼用了须生和武生的唱法,来表现林冲的性格以及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其态度的转变。此外,在脸谱、化装、舞台设计和装置等方面,都有一些创新。

齐燕铭总结说:这出戏是用阶级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用京剧形式写新历史剧的试验,同时又是对京剧形式的一次初步的改革。

然而,这一切,当后来江青等在篡改历史、自我标榜时都不提了。甚至,文革中齐燕铭竟因当年的《逼上梁山》受尽了迫害。

据齐燕铭的孩子齐翔安回忆:齐燕铭早年就读于北平中国大学国学系,系章太炎弟子吴承仕的再传弟子,虽然饱读国学,却实在只是一个"书生"。他不谙党内的斗争,"这方面他很不敏感,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比如文化部讨论工作时,身为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的他,为起一个自我批评的示范作用,竟"对自己在延安导演的《逼上梁山》提出三点不足,不想因此剧已经毛主席批示,这样妄自作自我批评变为公然对抗毛主席批示"了。

不久"文革"爆发,1967年12月,《人民日报》刊登了批判齐燕铭的文章--《齐燕铭是封建主义文艺狂热的吹鼓手》、《揭穿齐燕铭的"三者并举"剧目方针的反动实质》等。随后,齐燕铭被监禁在北京卫戍区竟长达7年。

后来,在周恩来的过问下,1974年9月,他才得到"解放",但留了尾巴。[3]

直到1979年,有关方面才彻底为他平反,然而,齐燕铭已于1978年10月去世。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