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末中國通貨膨脹
背景
從1984年第四季度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速度過快,信貸發放過猛。中央曾試圖以行政手段控制信貸發放,但未能奏效。198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提出了「軟着陸」,即不是通過一年,而是通過數年,緩解經濟過熱,不再像1981年一樣通過大砍基建項目從而在短時間內緊急調整經濟。經過1986年、1987年兩年的實踐,經濟環境從緊張逐步放鬆,經濟既獲得降溫,又沒有出現衰退。雖然如此,到1987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國民收入增長10%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7%以上,農業增長近6%,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7.3%。
1988年市場上仍物價不斷上漲,而價格扭曲問題並沒有根本緩解,官倒等現象引起人民不滿。中共中央高層遂於1988年5月提出進行價格闖關[1],準備以物價上漲在可控的一定水平為代價,有計劃地全面調整價格,改變價格嚴重扭曲的現狀。
過程
1988年初,CPI增長達到拐點。在1986年至1988年的通貨膨脹周期中,月度CPI自1987年1月超過5%,至1989年2月達到最高值28.4%,前後共26個月。1988年1月CPI同比增長9.4%,是此輪通貨膨脹周期的拐點。
通貨膨脹
然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剛剛通過價格改革方案,具體實施方案尚未制訂,改革出台時間尚未確定之時,國內新聞媒體便開始大張旗鼓地宣傳。一時間,社會普遍流行「物價漲一半,工資翻一番」的傳言,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迅速增長,而政府又沒有承諾保值儲蓄。在這種情況下,1988年夏季,各地銀行發生了擠兌風潮,各類商品遭到搶購。一些商店和企業趁機漲價,而銀行儲蓄比預計減少了400億元人民幣,銀行不得不通過大量印製人民幣來紓緩困境。
結束
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的決定,中國人民銀行確定從1988年9月10日開始,對城鄉居民個人3年以上定期儲蓄存款實行保值貼補。保值儲蓄的實施,有效地緩解了因通貨膨脹預期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
1988年9月,中央決定實行治理整頓[2]。治理整頓實施後,國家經濟局面發生了新的變化。國務院採用行政手段控制價格和基本建設,並取消了一些已經實施的放開搞活企業的改革措施,收回了中央下放到地方和企業的一些權力。最終,通貨膨脹受到遏制。
視頻
1980年代末中國通貨膨脹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88年 價格闖關:感受「價格闖關」的「搶購潮」 ,中國網,2009-09-28
- ↑ 【聲音日曆】1988年9月15日,中共中正式作出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 ,搜狐,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