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M3/M5斯图亚特战车

M3/M5斯图亚特战车
图片来自随意窝

斯图亚特轻战车(Stuart tank;M3/M5轻战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制造数量最多的轻战车欧洲战场上所使用的英军以美国南北战争名将斯图亚特为M3和M5战车命名。在英国,它同时拥有“甜心”(Honey)的非官方昵称。美国陆军则仅以“M3轻战车”和“M5轻战车”作为官方名称。

斯图亚特战车是美国以及其盟国在二战使用最广泛的轻战车,从欧洲、北非菲律宾,甚至是东南亚丛林以及岛屿上皆有斯图亚特的踪迹。并在租借法案[1] 的推广下陆续提供给苏联中华民国法国南斯拉夫葡萄牙及若干中南美国家使用,其中有部分甚至持续使用至1996年。

1949年在国共内战金门战役中,国军击败共军的关键“金门之熊”部队,便是由21辆M5A1战车组成的一个战车营(缺二连)。

目录

参战历史

M3/M5的生产数量庞大,总数超过25,000台。斯图亚特战车一直到战后仍在大量国家军队内服役。除美国、英国和苏联之外,它由法国中国狄托的游击队在南斯拉夫使用。

英军

英国陆军最早在实战中使用M3轻战车。1941年11月,大约170辆斯图亚特战车参与了北非战场的十字军行动与德军交战,但结果令人失望。实战结果显示,M3轻战车与当时德军主力三号战车G型相较,没有任何优势,且三号战车的50公厘主炮可以在1,000公尺外贯穿M3轻战车;但对抗义大利M13/40坦克则勉强胜任。英国抱怨37毫米主炮威力太弱,尤其在视野开阔的沙漠战场,轻战车没有办法以它们的机动力取得地形掩护,陷入长距离对抗时火力弱势更为凸显,且为了拉近作战距离,M3的耗油不免大增,野战表现时英军统计斯图亚特的续航力仅有75英里(120公里),不到十字军战车的一半,也压迫到英军的后勤需求;同时英军已经采用三人炮塔战斗室配置,仍使用双人炮塔设计的M3轻战车让英军认为是拙劣的过时设计。此外M3的履带宽度太窄,接地压太高。

但M3轻战车也获得若干正面评价,和当时英军国产主力十字军坦克相比,英军喜欢斯图亚特的车速和机械可靠性,因此昵称它为“甜心”。此外英军战车的主力武器2磅炮没有反软性目标用的榴弹或散弹,有多样化炮弹可用的M3轻战车在战术弹性上仍有价值。

当1942年英军接收了美制M4雪曼中战车之后,斯图亚特战车开始调整为支援载具,许多拆除炮塔降低重量与油耗,作为侦查车或指挥车使用。最有名的例子是拆除炮塔后改装成运兵车的“斯图亚特袋鼠”(Stuart Kangaroo)。

红军

另一个主要的租借援助国苏联,对M3的评价更是等而下之。红军认为它火力、装甲都太差,且对燃料的品质太敏感(M3引擎皆是取自于飞机用星型引擎,需要高辛烷值的汽油,更容易著火),窄履带设计在泥泞与雪地中机动力更为不堪。即便如此,M3还是优于大战初期苏联制造的T-60坦克等轻战车。1943年,红军试用了升级版的M5轻战车,但认为并不比M3优良,因此拒绝了美国提供M5。

美军

美军第一次于实战中使用M3是在菲律宾,1941年9月,美军运输了108辆斯图亚特战车到菲律宾,编成了192、194两个战车营。日本开战后,美军的斯图亚特首次接敌发生在1941年12月22日,由Ben R. Morin中尉率领的战车排操作5辆M3轻战车与日本帝国陆军第四战车团所属九五式轻战车交战,这次作战Morin中尉的战车遭日军击毁,包含他在内的车组人员遭到俘虏,其馀4辆战车虽皆有中弹,但成功撤退。在美军撤退至巴丹半岛时,M3轻战车多度担任断后任务,也多次和日军战车交火,最后一次战车作战发生在1942年4月7日。美国海军陆战队认为在丛林战中轻战车较为适合操作,在太平洋战场随后仍大量布署轻战车,直到1943年末才因反攻任务需要更具威力的75公厘炮,始大规模换装M4中战车。

1942年底,当美军参与北非战事时,斯图亚特战车仍是其主要的装甲武力。然而在历经了惨痛的加查拉战役后,美军体悟到M3和M5完全不是德军四号战车虎式战车的对手,于是随即采取“英国模式”,解散大部分轻战车营改为侦察之用。在后来的战事中,多数美军战车营多配置三个中战车连(通常是M4),以及一个斯图亚特战车连(M3或M5/M5A1)。

欧洲战区,轻型战车因为面对敌火的生还率太低,只能扮演次要角色。斯图亚特唯一能充分发挥的主要舞台在太平洋战区,因为日军的战车数量相对较少,火力和装甲也较弱。日军步兵很少配有反战车武器,面对敌军战车时多采用近距离的攻击战术。因此在这里,斯图亚特战车的威力只逊于中战车。

发展历史

二战初,随著欧洲情势紧张,美国战车设计师意识到M2轻战车已经变得过时,于是进行了整体升级计画,美国以1938年推出的M2A4轻战车设计进行强化,包括更换引擎、增厚装甲、采用加入避弹设计炮塔以及新的37公厘主炮、并因应加重的车身重量而修改驱动轮及悬吊系统。新的战车被命名为“M3轻战车”,于1941年3月至1943年10月间生产。如同其前身M2A4战车,M3装备一门37毫米M5主炮,以及三挺M1919A4机枪:一挺与主炮同轴,一挺在炮塔顶端,一挺在副驾驶座前方,然而车身枪塔的机枪常被拆除以换取更多空间。M3的装甲主要为:炮盾厚度51公厘、前部上方厚度38公厘、下方44公厘、炮塔38公厘、车体侧面与背面25公厘,正面防御力足以在500公尺距离抵御37公厘级别的反战车炮,侧面也足以防止步兵携带的20公厘反战车步枪,车体也纳入斜面避弹构型设计,相对于同时期它国轻战车,其防御较为“厚实”。除了车体油箱,M3轻战车可在车尾加挂2具25加仑副油箱增加续航力。

M3的动力由飞机引擎转用大陆R-670发动机(陆用型编号W-670,出力262匹马力),由于在量产后引擎产能不足,因此有1,496辆M3轻战车更换以柴油做为燃料的吉伯森T-1020发动机作为动力(出力245匹马力)。M3轻战车采后置引擎设计,但变速箱装设在车体前方,故采取传动轴穿透战斗舱的设计。同时因动力为气冷星型引擎,不可避免地让本型战车有著高车体轮廓的特征,给对手有很大的射击面积。

M3系列的生产由美利坚汽车与铸造公司(American Car and Foundry Company)负责。改良型M3A1则于1941年8月服役,M3A1搭配了有动力旋转装置的改良型同质焊接式炮台,具有一陀螺稳定器可使37毫米主炮于行进中能精准射击,炮塔内部并采吊篮式设计。此时,有一全车体均采焊接式的先导实验车体,被称M3A1E1。下一型M3A2亦采焊接式设计,主要结构与M3A1大同小异,并没有投入生产。在M5斯图亚特量产后,部分技术与设计提供M3轻战车产线改进,1942年8月后量产版本为M3A3,包括炮塔、车身以及车身机枪座皆重新设计。

  • M5斯图亚特

由于参战后对飞机发动机的需求增加,美军为了将产能妥善分配,因此决定导入汽车使用的凯迪拉克V型8汽缸水冷引擎,搭配1940年代开始量产的液力式自动变速器,此改良型斯图亚特1942年开始量产,原本应称为M4轻战车,但避免和M4中战车混淆,因此跳号成为M5轻战车。M5轻战车使用的凯迪拉克引擎出力仅110匹马力,因此装了2具引擎维持与M3轻战车接近的动力输出,并配合引擎舱而重新设计后车身,M5斯图亚特较前期型号更安静、温度较低,且自动变速箱对驾驶负荷较小,减少训练驾驶员的时间。

尽管使用单位抱怨该战车火力不足,改善型的M5轻战车依然保留了37毫米主炮,导入M3A3的最后量产版本称为M5A1。到1944年被M24轻战车取代。

1944年M5停产时,总共量产8,885辆M5与M5A1,另外生产了1,778具M5轻战车底盘用于M8自走炮

参考文献

  1. 租借法案,www.acewing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