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愛因斯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7月30日 (一) 08:48 由 Hube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Redirect|爱因斯坦}} {{noteTA|G1=物理學 |1 = zh-tw:乙太;zh-cn:以太; }} {{Infobox Scientist | name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Nobel icon|1905年諾貝…”)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25px
Albert Einstein
200px
1921年演講中的愛因斯坦
出生 1879年3月14日
22x20px 德意志帝國符騰堡王國烏爾姆
逝世 1955年4月18日(1955-04-18)(76歲)
22x20px 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居住地 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註 1]、比利時、美國
公民權
母校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蘇黎世大學
知名於 廣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
布朗運動
光電效應
質能等價
愛因斯坦場方程
玻色-愛因斯坦統計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宇宙學常數
經典統一場論
EPR佯謬
配偶 米列娃·馬利奇(1903年-1919年結婚)
愛爾莎·洛文塔爾Elsa Löwenthal(1919年-1936年結婚)
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1921年)
馬泰烏奇獎章(1921年)
科普利獎章(1925年)[1]
普朗克獎章(1929年)
時代20世紀百大人物(1999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 物理學
機構 瑞士伯爾尼專利局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蘇黎世大學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布拉格查理大學
柏林洪堡大學
普魯士科學院
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
萊頓大學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博士導師 阿爾弗雷德·克萊納
博士生 {{{博士生}}}
簽名
150px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或譯亞伯特·愛因斯坦(德語: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猶太理論物理學家,創立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的相對論[註 2][2]:274[1],也是質能等價公式E = mc2)的發現者[3]。他在科學哲學領域頗具影響力[4][5]。因為「對理論物理的貢獻,特別是發現了光電效應的原理」,他榮獲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發現為量子理論的建立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6]

愛因斯坦在職業生涯早期就發覺經典力學電磁場無法相互共存,因而發展出狹義相對論。他又發現,相對論原理可以延伸至重力場的建模。從研究出來的一些重力理論,他於1915年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持續研究統計力學量子理論,導致他給出粒子論與對於分子運動的解釋。在1917年,愛因斯坦應用廣義相對論來建立大尺度結構宇宙的模型。[7]

阿道夫·希特勒於1933年開始掌權成為德國總理之時,愛因斯坦正在走訪美國。由於愛因斯坦是猶太裔人,所以儘管身為普魯士科學院教授,亦沒有返回德國。1940年,他定居美國,隨後成為美國公民[8]。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在一封寫給當時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信裏署名,信內提到德國可能發展出一種新式且深具威力的炸彈,因此建議美國也盡早進行相關研究,美國因此開啟了曼哈頓計劃。愛因斯坦支持增強同盟國的武力,但譴責將當時新發現的核裂變用於武器用途的想法,後來愛因斯坦與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簽署《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強調核武器的危險性。

愛因斯坦總共發表了300多篇科學論文和150篇非科學作品[9]:730-746。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20世紀世界最重要科學家之一。他卓越和原創性的科學成就使得「愛因斯坦」一詞成為「天才」的同義詞。[10]


引用錯誤:使用群組名稱 "註" 的 <ref> 標籤已存在,但查無對應的 <references group="註"/> 標籤,或缺少 </ref> 結束標籤。

  1. 1.0 1.1 doi:10.1098/rsbm.1955.0005
    本引用來源將會在數十分鐘後自動完成。您可以檢查英文對應模板手動擴充
  2. Fujia Yang; Joseph H. Hamilton. Modern Atomic and Nuclear Physics. World Scientific. 2010. ISBN 978-981-4277-16-7. 
  3. David Bodanis. E = mc2: A Biography of the World's Most Famous Equation. New York: Walker. 2000. 
  4. Don A. Howard (編), Einstein's Philosophy of Scienc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ebsite) (The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CSLI), Stanford University), 2014 [First published 11 February 2004] [2015-02-04] 
  5. Don A. Howard, Albert Einstein as a Philosopher of Science (PDF), Physics Today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December 2005: 34–40 [2015-03-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8 八月 2015) –通過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Notre Dame, IN, author's personal webpage 
  6.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1 : Albert Einstein, Nobel Media AB, [2015-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5) –通過Nobelprice.org 
  7. Scientific Background on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1. The accelerating universe (PDF), Nobel Media AB: 2, [2015-01-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8 八月 2015) –通過Nobelprize.org, In 1917, Einstein applied the GR equations to the entire Universe. 
  8. Paul S. Boyer; Melvyn Dubofsky.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United States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18. ISBN 978-0-19-508209-8. 
  9. Paul Arthur Schilpp, editor,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Volume II,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Harper Torchbook edition), 1951 
  10. Result of WordNet Search for Einstein, 3.1,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2015-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八月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