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鹰潭天主教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鹰潭天主教堂全称为鹰潭圣母无原罪堂,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说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旧址在鹰潭二中隔壁,面积约400平方米,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中,教堂被焚。

三十三年重建,为哥特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占地约500平方米,时为鹰潭制高点。民国31年,被日军烧毁,民国33年由荷兰籍陶文膳祖父在原址修建简易教堂。

哥特式特点

哥特式教堂型制由罗马式教堂[1]发展而来,基本仍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但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哥特式较罗马式教堂出现这样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在建筑结构上将承重结构变成了框架式的,由罗马式的扶壁演变成飞扶壁,罗马式教堂的扶壁为两侧沉重的墙。

哥特式教堂出现的飞扶壁[2]则由竖直向上的支撑扶壁和水平向上的弧形飞券组成。承重墙变成了框架,框架之间的空挡就可以开窗。建筑的结构明显变轻了,教堂可以建的更高。因此那个看起来像想要上天的教堂就是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的设计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平面一般为十字架形。2.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笋状。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外墙结构。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5.内部为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6.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7.窗户多位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8.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蔷薇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