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一个博士的成长和英年早逝(舟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一个博士的成长和英年早逝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一个博士的成长和英年早逝》中国当代作家舟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一个博士的成长和英年早逝

我老家地处鲁西丘陵山区,自古土地贫瘠,物产贫乏。但穷乡僻壤往往出学子,又因为离着孔老夫子的老家不过一百公里,千百年来备受儒家思想熏陶,三纲五常、长幼尊卑人伦道义礼数冗繁得很,也算得上崇文尚礼。从我们那片贫瘠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孩子和中国千千万万乡下人的后代一样,小时候都有一个比城里孩子更为遥远的梦,相对他们,我们的童年少了很多衣食住行的优越和便利,而多了一些与生俱来的烟火气和老成。于是,摆脱贫困闯荡世界出人头地这些念头就早早地在我们脑袋里萌生了。

我不知道有光有没有这样的念头。

在老家我们这一代孩子当中,有光算得上最有出息的一个。我俩同龄,小学期间我们在各自村的学校,虽然离得近却互不相识。1996年我们到乡里读同一所初中,作为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孩子,学校表彰大会的发言席里每次必定少不了他。渐渐地,学校几乎所有同学的家长也都知道了这个长得白净的,瘦瘦的,学习成绩优异的老师的孩子。他总给人一副精力饱满的样子,仿佛时刻都在准备接受新知识。我曾听他们班的同学这样评价他“有光上课精力高度集中,平常的学生也就能保持十几分钟心无旁骛,而他则可以保持半个小时以上,所以学习效率奇高”。别的同学课堂上掌握不了的东西,他早已当堂消化,并且课后再多加练习巩固,大家无不羡慕他的聪敏好学。有着这样的天赋,再加上对知识的孜孜以求、勤学好问,因此日后成为大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们那个年龄段,彼此熟悉的家长之间见面,几句寒暄之后立马开始小型学术探讨,话题无外乎就是孩子的学业,哪个年纪哪个班,班主任谁谁谁,班上哪个孩子学习最棒,老师教课怎么样...... 我们生怕没几句话就被别人家的孩子比的无地自容,紧接着必然会是一顿无情的数落,所以每逢这样的场面,就赶紧随便找个借口,给长辈们打个招呼匆忙逃离。

尽管我父亲和有光的父亲都是当地教育战线的同事,老伙计们私交多年,也有着很好的关系。但那时我和有光即便在同一所初中同一个年级,也并没有像父辈们那样熟络,孩子之间的交际范围总是相对简单,始终都在自自己班级的小圈子,大家也不太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在初中的时间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我们村离学校远,平时吃住都在学校,周末才能回家。他们村离学校近,属于走读生,每天早出晚归,常看见他骑着自行车轻快的上学放学。直到进入高中,我们才逐渐有一点交集。

然而我们进入县城高中的身份是不一样的,有光以全县前三百名的尖子生身份被优先录取。在我们那届优质生源里边,有两百多个来自于县城实验中学,相比于五四学制的他们,我们五三学制的学生能考进去已很不容易,更为难得的是,入校以后,有光在尖子班当中仍然出类拔萃。学校的表彰大会上,仍然会听到那个熟悉的名字。高中的三年,他一如既往的优秀着,继续保持着佼佼者的身份。

我和有光经常坐同一辆到县城的的乡村小客车,这种交通工具充斥着拥挤嘈杂,见了面最多也只能大声叫叫对方的名字,然后互相招招手,就算是打招呼了。有时在学校碰面,偶尔寒暄几句,绝大多数时间也还是生活在各自的小圈子里。

三年高中一晃而过。

对于我们没怎么出过门的农村少年来说,县城已足够繁华,而外面的世界当然比县城更加精彩百倍,在我们即将参加高考的时刻,少年时代那些梦想恐怕早已悄无声息的长出羽翼、振翅欲飞了。

高考之后,有光毫无悬念地考进省重点读本科,而我进入了一所民办院校,相形见绌之下,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别人家的孩子。而这样的落差,注定要跟随一生,因为这不仅会作为家乡父老长期的谈资,更是农村子弟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毕竟,高考把每个人分往不同的社会阶层将是大概率事件。

之后我们再没见过面,有光本科期间就读的高校在我们省内一所沿海城市,那是个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也很符合他的气质。我们这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终于可以在求学之余,顺便领略一下小城市的魅力了。

[1]

作者简介

舟隅,女,曾用笔名:嫩江洪波。曾工人、服装设计、编辑记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