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那个春天(杨艳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那个春天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那个春天》中国当代作家杨艳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那个春天

今年春天,正月十九,开学第一周,午饭后,我在教室看午休,两个班主任一直让我回办公室休息,推辞不掉,我返回办公室,准备批改开学考试的卷子。进门,还未坐定,掏出手机,看到父亲给我打来的语音电话,一种不祥的预感充斥着我的大脑,因为,同样教师出身的父亲,在每周上班期间,很少跟我联系。急忙接通,电话那头,父亲一字一句地说:“你妈不会走路了......”闻听此言,我大脑一片空白,一边安慰他别着急,一边赶紧与我的医生同学联系。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脑梗了,毕竟也是77岁的人了,同学说尽快来医院,若脑梗需要溶栓。迅速联系老公,让他火速赶往父母家,我直接去医院接应。赶往医院的路上,腿一直发软,因为,这么多年,父母身体状况一直挺好的。

费劲周折,才把母亲接到中医院,医生同学让母亲简单做了几个动作,排除脑梗,这时才知道中午摔了一跤,我弟弟也赶来了,立马在什么手续也没办的情况下,推到CT室。一分钟后,屏蔽门打开,医生说股骨颈断了。也难怪母亲疼得大汗淋漓,稍微挪动一下便直喊痛,接下来商量对策。

想着中医院各方面条件都还行,问了骨外科医生,得知这对于老年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手术,来就来了,于是就在那里安顿下来,准备手术。

一切才刚刚开始。

母亲这77年来,除了当年结扎住过几天医院,身体一直倍棒,吃嘛嘛香,基础疾病也只是有点高血压。确定了骨折后,大家的心都还算轻松,那几天上完课后,我和妹妹就去陪护。原定于周六的手术,周五下午麻醉师去咨询一些事情,得知母亲平时一直吃有阿司匹林肠溶片,立马转身走了。后来得知这种药是扩张血管,抗凝血的,医生说停药一周才能手术,大家一下子塌气了。随后几天,母亲就这样躺着,医护人员一天见不着影,也没有人提醒一句需要经常翻身,到第五天,给母亲进行擦洗的时候,突然看到身下一片巴掌大的地方变硬红肿,一种不祥的预感笼上心头,母亲也开始焦虑烦躁,原本天天下楼与老太太们到处遛弯的人,一下子躺到床上,不能动弹,搁谁也受不了。第七天,经多方协调沟通,转往人民医院骨科,又定于第三天手术,可是第二天,母亲有点咳嗽,推去做肺部CT,显示肺部感染,于是手术再次推迟,进行消炎,每8小时输一次抗生素,中间还有雾化。又过了四天,抽血化验,指标一点没下降,连医生都懵圈了。母亲的意志逐渐消沉距离最初入院已10天有余,人人口中的所谓的小手术迟迟不能做,周围人都焦虑了。母亲拒绝吃饭,我们也难以下咽,有时,从医院去学校上课的途中,想到目前不可控的局面,开着车的我泪流满面。

那几天,母亲腿脚浮肿,医生给下了尿管,瞬间流了两痰盂的尿液,才知尿路也感染了,第二天转为血尿,做了彩超,双肾积水,膀胱受损。这一切,大家干着急,联系郑州的医院,得知现在的情况,到哪都不敢冒然手术,都需要等炎症消退。一而再,再而三的意外情况,摧毁了有着50多年党龄的母亲的信心,她对弟弟说,不治了,放弃吧,拉回家算了。问题说大不大,主要原因是躺的时间过长,各种并发症阻碍着手术的顺利进行。看着手机百度上,老年人一旦卧床后出现的可怕后果,不寒而栗。眼看同病房的人,一个个做完手术,顺利出院,母亲无助的、空洞的、焦灼的、渴盼的眼神让我们心痛不已。病房里,大家强颜欢笑,不停安慰这手术不大,马上马上,快了快了。又经过一周的治疗,隔一天抽血化验一次,指标终于降了下来,手术定在周五,距离最初入院已17天。

手术过程中,紧急输了血,做了一侧全髋关节置换。从手术室推出来的母亲,清醒得很,面对尺把长的刀口,也没喊痛,一改十几来天的消沉,一直絮絮叨叨说个不停。终于看到了光明,我们姊妹几个心中的大石头也算落了地。

第三天,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母亲站起来了,推着助行器,能迈开腿走几步了,她已经20天没走路了,大家兴奋不已。

从住进人民医院的当晚,骨科二区的白衣天使们,不管白天黑夜,几乎一个小时都去看一下母亲身下的褥疮,交代家属怎么翻身,怎么护理,拍照,比对,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那片皮肤一点点变好,出院时,已完好如初。

这期间,我的大舅,在母亲住院当晚,火急火燎地来看望,其后多次去医院,每一次都故作镇定,出病房门便掩面而泣。随后去王母洞烧香祈愿,希望母亲手术顺利,几十年姐弟情谊深似海。

这期间,我的弟弟,几乎天天晚上都陪护在医院,母亲个头大,又胖,我们手无缚鸡之力,只有他在,母亲翻身,拤上拤下,全靠他。我和妹妹都给学校请了长假,保证不耽误上课的前提下,去医院替换陪护。在人民医院的日子里,我天天早上起得比上班都早,简单洗漱,去周婆婆早餐店,买上母亲爱喝的八宝粥,赶在7点左右送到医院。

这期间,我的女儿,虽远在千里之外,一直惦念着外婆的情况,并从网上发来整箱的护理垫、洗头盆。后来得知有了褥疮,立马购买了全进口的褥疮膏,还让她一个经营饰品的好友,送来一个朱砂挂件,放在外婆的床头。清明小长假,专程回来一趟,她说不亲眼看看外婆,在外无法安心上班。

这期间,亲戚、朋友,邻居们,纷纷上医院探望,给母亲打气加油,如今,母亲已出院,推着助行器能走了,自己也会发自内心的笑了。春风正暖,百花盛开,母亲高兴了,大家都高兴,这些年,母亲是一个大家庭的灵魂

母亲刚入院时,还是春寒料峭,人人身着羽绒服,出院时,大街上有人已穿风衣。这24天里,每天往返于家——医院——学校,直到有一天,又走沿河路,才惊觉,已错过了早春沿河路那片红色的花海,也错过了世纪广场缤纷如雪的樱花,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母亲历经磨难,终于可以自行行走了,对我们就是莫大的福气。此时,文博路上的楸树花儿正值芬芳。

这真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1]

作者简介

杨艳玲,河南济源人,就职于济源市实验中学,喜文学,爱旅游,偶有心得,随手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