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七夕”文化节巡礼(翟永旭)

《“七夕”文化节巡礼》中国当代作家翟永旭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七夕”文化节巡礼

“七夕”文化节的中心是要把此打造成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在四大民间传说中:白蛇传、梁山伯祝英台孟姜女牛郎织女中。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美德在民间正存在着失传的倾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

2月14日是从西方流传到中国的情人节,如今已被广大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所接受。2月14日那一天,鲜花店前门庭若市,玫瑰花一涨再涨,可有时还是供不应求。那些买不上玫瑰的用其它花代替。

玫瑰由开始的一枝发展为后来的三枝、五枝,又发展为现在的九十九朵,甚至九百九十九朵。除了送花之外,情人节的内容又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如情人节送礼品,鸳鸯宴等情人节一天的花费有时要达到几千元,许多地方、许多人已感到不堪重负。尤其是男人。

第二天,枯萎的玫瑰就会被扔进垃圾箱,无端的巨大浪费让人不忍目睹。而现实与这种繁荣与排场大相径庭的是,离婚率却是逐年上升。当今的婚姻家庭形成了疯狂的追求,短暂的拥有的局面。

牛郎织女的故事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婚姻模式:男耕女织,进而发展为后来的男主外,女主内,再后来,又发展成为男女之间内外不分。而故事最终又定格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眷恋的观念。

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观念正在逐渐退化,形成了这样的事实:

父母抚养子女,儿女赡养老人,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就是这天经地义的事情,却在许多家庭中成为了矛盾的根源;老少几代同堂,本是一幅美妙的天伦图画,由于失去了对家庭的责任感,所以就无法感受到其乐融融。

针对这种有家感受不到温暖状况的普遍存在,夫妻之间根本弄不清情为何物的事实,人们想起了“七夕”的传说,更加渴望把“七夕”打造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

牛郎本是一普普通通的放牛娃,和出身高贵的织女结为夫妇后,依然默默地承担着丈夫的责任。而织女并未因出身高贵而不去承担妻子的责任,每天在家勤勤恳恳地织布,洗衣做饭,养儿育女。

在这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突然遇到了灭顶之灾。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放弃,依然顽强地争取,这也许正是天长日久的感情赋予给他们的力量吧。当一道天河把他们永久地隔开时,牛郎织女还是像一个平凡地丈夫(妻子)那样思念着对方,最终感动了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见一次面。

走出这个传说再看现实:结婚以前,攀比着找一个优秀的对象,所谓的优秀又是把善良、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排除在外的。结婚以后,又在攀比着与别人家的差距,往往是用别人家的优点比自己家的缺点。

长期下去,矛盾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即使没有分手,使得夫妻二人也形同陌路。这都是放弃了平平淡淡的结果。更有甚者,在没有了赡养老人的任务以及与老人之间的纠纷之后,夫妻二人还是不能够和睦相处,夫妻双方还在盘算着如何让对方多干些家务等。

将“七夕”文化节打造成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的目的就是要重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家庭美德之花在每一个家庭盛开。[1]

作者简介

翟永旭,男,邯郸人。河北省民俗协会会员常务理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