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不要看不起穷人”(吕观德)

“不要看不起穷人”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不要看不起穷人”》中国当代作家吕观德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不要看不起穷人”

有些人见到有权有势的,就低头哈腰,甚至如狗摇尾乞怜,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势,而见到穷人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不可一些的样子,爱理不理,冷若水霜,毫无同情、可怜之态,更别说,有伸手帮一把,拉一下之举了。

我的父亲是一个不卑不亢的人。对那些富有的人不巴结,对那些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能帮则帮。

原来同生产队的永青夫妇,身有残疾。他们好不容易将几个子女拉扯大。后来,他们的一个儿子要造房了。我看见,父亲和母亲坐在一起商量,“永青的儿子要造房子了,和我们同一个生产队的,都是邻里,我们应该表点心意。”父亲说。母亲接着说,“家里也没钱,怎么样妥当一点呢?”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父亲说,“要不他造房时,我们去做几天粗工?”“好的呢。”后来,父母亲就去做了几天粗工。永青的儿子一定要把工钱给我父母。他们坚决不肯收下。

“邻里相助”是中国乡村一个优良的传统。父母从小生活在农村,浸润其间,耳濡目染,并身体力行,是非常自然并容易理解的。

我们家当时也可以说是在“交通要道”上。从邻村菱塘、后宅那边到西溪、桐塘等地,时常有人要经过我家门口。其中有的是眼睛残疾,四处“唱词筒”的人。在特殊年代里,他们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以特殊的方式自食其力。我看到他们,基本上是男性,有年轻大的,也有年纪轻的。总是戴着黑色的西瓜型的帽子,鼻梁上架着一副镜片圆型的黑色的眼镜。身上穿着长衫,拄着一根竹杆,两只肩,一只背着“唱词筒”用的乐器,另一只挂着褡裢。手上总拿着竹板。每次他们路过时,父母总要拿出方櫈,请他们歇一会儿,还给他们倒上茶水。有时恰好遇上吃饭的时辰,父母亲还会给他们盛点饭菜。闲时喜欢谈天说地的父亲还会和他们聊起天来。年纪大的起身时,总会说,“同年哥、表嫂,谢谢啊。先'扣起’(永康话,'走了’的意思”;年纪轻点的则常说,“你个阿伯、阿妈,谢谢啊。先'扣起’”。而父亲总送上一句,“路要'连好’(永康话,'走好’的意思。)”

记得有一年秋天,我看到一位帽檐下头发花白的“唱词筒”的老人打我家门口经过。父亲连忙叫我去拿櫈子,捧茶,而他自己从锅里拿了三块番薯。那位老人边吃,边和我父亲聊起天来。我从他们聊天中得知,他是永康唐先那边人。和他一样眼睛残疾的老婆早年去世。儿子出车祸死亡。媳妇离家出走,不知去向。留下一个十多岁的孙子。吃过番薯后,老人说,“同年哥弟,你么'嗨客气’(永康话,'这么客气’的意思),我么,'内东西好谢谢’(永康话,'没东西好谢谢’的意思)。就给你唱一段“词筒”好了。”父亲说,“你年轻大了,还是歇歇好了。”可他还是自顾自唱了起来。临行时,父亲又往他的褡裢里塞了几块番薯

我们村中央有块“垫基(晒谷场)”。空闲时村民较多。有一位村民告诉我,有一次,一位眼有残疾的外地小伙子在那里“唱故事”。许多村民围着听。唱完后,也没有人往他面前的脸盆里丢钱。刚好来到“垫基”的父亲见状,立即从袋里掏出二元钱放了进去。

看到小伙子“食惯侬”(永康话,“很可怜”的意思),父亲叫村民们表一下心意。有一位村民说,“有抗,如果你唱的话,我们都掏钞票。”“真的伐?(永康话,'吗’的意思。)”“总真的。”父亲立刻从小伙子那里,拿过竹板和乐器,有板有眼唱了起来。“真的想不着,有抗还会唱故事。”不管情愿,还是不情愿,围观的村民都纷纷掏出了钱。父亲把十五六元钱放到了小伙的手里。

父亲常说,“大家活着都容易,做人要懂得雪中送炭,不要看不起'内钞票’(永康话,'没钱’的意思)的穷人。”

[1]

作者简介

吕观德,浙江省永康市人,法学学士,大学毕业后在他乡异地先后当过教师、记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