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心比天高----晴雯
心比天高----晴雯 红楼人物 《红楼梦》中写死,不止诸联评论的一些人物,诸如冯渊之死、秦钟之死、贾瑞之死、林如海之死、贾敬之死、元春之死、石呆子之死,乃至鲍二家的之死,同样是“毫无一同者”。但在这些人物之中,我认为晴雯之死写得最有性格,她的形象至死都是极为光采照人的。晴雯之死,在第5回的判词中已有了暗示。判词云: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这首判词概括地写出了晴雯的出身、为人和命运。她总因“风流灵巧招人怨”,最后以“多因毁谤生”而死。小说第77回以“俏丫鬟抱屈夭风流”作为回目的下联,表明了作者对晴雯之死的愤懑和同情。一个“屈”字的意义,道出了晴雯的不幸,也道出了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的不幸,道出了人间无穷无尽的不平!
晴雯以“勇补雀金裘”、“千金撕扇”和“抄检大观园”时的“倒箱”之举,给人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而她死前与宝玉的一段对话,更是掷地有声,令人赞叹不已。小说第78回写宝玉来到晴雯床前看视,“一面想,一面流泪问道:‘你有什么说的,趁着没人告诉我。”’晴雯道:不过挨一刻是一刻,挨一日是一日。我已知横竖不过三五日的光景,就好回去了。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些,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而且临死,不是我说一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也另有个道理。不料痴心傻意,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不想平空里生出这一节话来,有冤无处诉。
有什么可说的!晴雯这段道白,表明了一个女仆的心地光明,尽管有人“一口咬定”她是一个“狐狸精”,但正如她嫂子所说的——她是清白的。在这一点上,晴雯的人品远在某些“学究”的为人之上,不像有的“偷试云雨情”的学究、或是什么什么家的道学样,本是“偷”过了还要用“代更正”去转移人们的视线,自己好金蝉脱壳。晴雯说“我太不服”!这是她的反抗,尽管“有冤无处诉”也绝不低头,这就是晴雯的骨气,她的性格至死不变!
晴雯死后,痴公子贾宝玉“杜撰”了一篇诔文,他对那些“毁谤”晴雯的卑劣下贱的小人进行了谴责,对晴雯的为人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
孰料鸠鸩恶其高,鹰鸷翻遭罦罬;薋箷妒其臭,茝兰竟被芟鉏!花原自怯,岂奈狂飚;柳本多愁,何奈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诼谣謑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既屯(tun左心右屯)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
最后,作者在万分悲愤中说道: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晴雯之死固冤屈,但有宝玉一篇诔文已足慰于九泉之下!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在那封建贵族家庭里,真如海燕一般的飞舞,真如昙花一现的死亡,不仅引起读者的无限同情,更引起读者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愤恨。她的高尚品质,她的反抗精神,她的天然美貌,她的恶劣环境,正如宝玉所说,是一盆才透出嫩剑的兰花,送在猪圈里![1]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𫖯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