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月亮洞”的记忆(明白)

“月亮洞”的记忆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月亮洞”的记忆》中国当代作家明白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月亮洞”的记忆

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初中的我在学校里观看过一部关于“月亮洞”的宣传片,算是第一次见识过月亮洞神秘面纱的一角,估计那也是月亮洞展现给世人最早的面孔吧。宣传片里顺便还拍了“猿猴观榜”“金花相会”和“夹石峡”等几处旖旎风光。难忘当时现场观众全是一副全神贯注的神情。因为那时想到本土的自然景观能走入摄像机,再走进荧屏和世人的眼中,颇有几多新奇和自豪。当时交通不便,加之摄像器具简陋,受灯光的局限,要不是听着断断续续的解说,我并未看出月亮洞迷人的景致来。

一晃三四十年过去了,如今的月亮洞已成为本地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月亮洞脚下潺潺的金钱河碧波荡漾,倒映着两岸连绵青山的英姿俊影,沿河相随的是宽阔平坦的一条柏油公路。通达的交通,服务周到的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暖心的路标提示,彰显着月亮洞的热情好客。

一日,驱车驻足在宽阔的景区停车场后,踱步来到景区大门口,弯弯皎洁的月亮雕像映入眼帘,两边成排的风景树木四季常青,修建的花坛里鲜花嫩草飘香诱人。铺设着数不清的宽敞台阶,自下而上的伸向头顶的山腰深处,在一突兀的山腰处现一古亭翘首以待。游人纷纷拾阶而上,奋力登攀。几经盘旋上行,汗流浃背的来到了大山腰中的一个半月形的大洞口,一眼望见一巨大的石头磨盘,坐磨盘上翘首观看,头顶镶嵌着一浑圆的山洞,令人神奇的是无论阴晴雨雪、白昼黑夜,这个浑圆的山洞竟能吸纳外界的全部光明,如挂在天空的一轮明亮的圆月,更神奇的是那“月光”竟然聚焦洒在这枚巨大的磨盘上,磨盘上若有谷子麦粒绝对清晰可见、历历可数。传说旧社会里没有电灯,地主老财借着头顶的“月光”欺压长工昼夜不停的为其磨面推磨,甚至将长工累的晕倒在磨盘之上。这神奇浑圆的山洞也许是取名月亮洞的缘由吧。

沿着磨盘旁边的台阶继续盘旋而上十多米,见一低矮门洞,迈步而入,便进入了月亮溶洞之内,各色大小的射灯映照洞内,亮黄和雪白的钟乳石尽显眼前,琳琅满目。记忆深刻的是首先看到的是对面那“仙女洗浴”,眼前近处的一位“仙女”亭亭玉立,双腿修长,若淋浴状,灯光下那滑嫩迷人的身段令人垂涎三尺,或是想入非非,其身后几位“仙女”也同样美丽动人。走近仔细观之,皆为年长月久的钟乳石自然锈成,石面色泽光滑细腻,堪舆人之肤色媲美。绕过洗浴的“仙女”继续前行,只觉豁然开朗,顶如苍穹,恍如走进了另一世界。脚下眼前的自然景象一个接一个,美轮美奂!或雄伟磅礴,或细若蚊足,或出神入化,或星罗密布,或神情专注,或姿态万端,全为钟乳石的自然杰作,全是大自然的匠心独运,惟妙惟肖。印象深刻的是见有一蹲坐在身边的钟乳“小猕猴”,体型不大,光圆的脑瓜,两眼炯炯有神,两耳形似逼真,身材匀称如真,尾巴形象上翘,着实可爱迷人,仔细抚摸观之,竟无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全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不令人叹为观止!移步继续前行,游览者惊呼赞叹不绝于耳。不知何时,已漫游至出洞后门处的“旷野”之地,远远就能观望到钟乳石雕绣起来的几位巨大的“神仙”,特别记得那“送子观音”面露慈爱,怀抱一子,足生云雾,见之不由心生叩拜之情,或是注目礼送,流连忘返……

随后沿着人工开凿的后门走出洞外,方知已在月亮洞内穿行了十余里。下山时可远观脚下的金钱河上一座钢丝吊桥在夕阳中忘情摇曳,河对岸的梯田层递招手致意;近现道旁一“石生树”令人驻足惊叹:只见一巨大浑圆的青石当中竟长出一棵不知名的四季常青树胳膊粗的树干傲然挺立,枝叶茂盛,细想这种成长非一日半载所能生成啊!正因有“滴水穿石”之志、“铁杵成针”之功,经年累月,这棵石生之树已将巨石从中开裂出一道三指宽的口子来,敬畏生命之伟大力量啊!

当然,月亮洞内外值得记忆的景物远远不止以上这些。只因其洞内大大小小的景观不计其数,令人应接不暇;洞外山川河流、奇峡异洞不胜枚举,让人美不胜收。加之拙笔难书其传神动人之感,只好惭愧遗憾的捡拾洞内外记忆深刻的美景以记之,泛泛而谈罢了。 [1]

作者简介

毛加明,笔名明白,陕西商洛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与散曲学会会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