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娘子·东篱寿菊金犹浅》
诗词原文
东篱寿菊金犹浅。对南山、把酒开新宴。绛阙丛霄,玉书丹篆。坐间俱是神仙伴。童颜绿发何曾变。喜婴儿姹女交相恋。寄语诗翁,茱萸重看。明年此会人人健。 衮绣蝉联三重客,朝回晓日曈昽。绿杨门巷拥花骢。喜承天上语,来作主人公。
况值瑶林风露爽,冰轮碾上晴空。桂香和影堕金钟。莫辞通夕醉,明日是秋中。
作者简介
史浩(1106年10月4日—1194年4月27日),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宋孝宗即位时,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1163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1183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后,进太师。
绍熙五年(1194年),史浩去世,年八十九,追封会稽郡王。宋宁宗时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1221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1]
人物生平
史浩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九月六日(1106年10月4日),他的祖上史惟则从慈溪迁鄞即落户此地,直至曾孙史诏,四代都不曾迁居。徽宗时,史诏推辞辟命,获徽宗赐号“八行高士”。
史浩从少好读书,曾求学到桃源书院,并结识了汪思温、郑覃、魏杞、袁燮等人。桃源书院是庆历五学士之一王致所创办,史浩曾祖父史冀当年曾从王致学。书院在横街桃源乡。少年史浩继承家风,克尽孝道。[2]
宣和六年(1124年),史浩的父亲师仲逝世,当时史浩才十九岁。师仲临终告诉他,作为长子长孙要承担起孝顺祖父的责任。以后数年,史浩一直陪伴在祖父史诏身边。建炎四年(1130年),金人攻陷明州,史浩不得不扶着祖父史诏逃难,一路上他不怕自已受屈辱,使一家人避于海,免于难。然而七十四岁的祖父史诏,终因经受不起战火的惊吓和奔波的劳累,回到家不久就去世了,史浩为之守孝三年,因为财物尽为金人所掠,所以当时家境日处贫困,但史浩却谢绝了叔父的接济。家庭中长子长孙的角色和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养成了史浩有事能忍,处事多思的性格,使他年少老成。
为了随母亲的心愿,史浩携母亲洪氏投靠天童街亲友钱氏。青年史浩就隐居鄮峰读书,自号真隐居士,这儿距离天童寺、育王寺很近,史浩就常陪母亲到天童、育王进香,“迸云佛塔金千寻,傍耸滴翠玲珑岑。春供万象当远目,响答两地纷鸣禽。风摇野帻去复去,雨浥乳窦深复深。寄声俊逸鲍夫子,莲社不挂渊明心。”这是他在《天童育王道中》的诗。
当时在天童寺任主持的是宏智正觉禅师,他自建炎三年来天童寺,倡导“默照禅”,弘扬曹洞宗风,并建禅堂,扩大山门,筑宝阁,奉千佛,使天童禅寺得以中兴,遂成了当时的一个禅学中心,宏智正觉也被人称为“天童和尚”。史浩偶尔也陪母亲去听说法。
史浩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正觉的默照禅。正觉在《默照铭》说:“默默忘言,昭昭现前。鉴时廓尔,体处灵然。”又在《坐禅箴》说:“不触事而知,不对缘而照。”显然正觉主张闭目合眼,沉思冥想,在寂然静坐中进入一种无思虑的直觉状态,这就是所谓的禅的状态。而正在努力学诗的史浩就把古人的诗思和正觉的禅思相沟通,以为学诗也必须进入清心虚静的默照状态,才能心如镜鉴,反映万象。他在《赠天童英书记》诗云:“学禅见性本,学诗事之馀。二者若异致,其归岂殊途?方其空洞间,寂默一念无。感物赋万象,如镜悬太虚。不将亦不迎,其应常如如。向非悟本性,未免声律拘。”这里说的“寂默”,明显是受了正觉禅师“默照禅”的影响。
绍兴十一年(1141年),史浩过钱湖韩岭,即歌道:“四明山水天下异,东湖景物尤佳致,中有村墟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 这一年史浩三十五岁,住在下水,有《下水庵晓望偶题》:“疏树梢头露晓星,薄寒侵榻睡初醒,沙鸥何处惊飞起,点破遥山一抹青。”他不但诗文俱佳,而且显得更成熟稳重了。
绍兴十四年(1144年)史浩中举后,调余姚任县尉,当时地方上盗贼出没无常,偷窃民舍,民怨心载道。史浩就设计将为首的九人捉拿案归。史浩立了功,却不说是自己的功劳,对此县令十分奇怪,史浩却说捕贼是我作县尉的本职,这九个人应该处分惩办,如果让我一个人领赏,实在于心难安。县令甚为赞叹。
余姚任满后,史浩到临安待命,秦桧曾想笼络他,派给事中林一飞致意右谏议大夫史才说:“已留国子监书库官拟令矣。”史浩对叔父说:“秦桧这人似乎很难与他同处,况且我省试在前十名,按规定现在应当受教官,可不安分吗!”
不久史浩出任温州教授,当时郡守是张九成,他是绍兴二年高宗自亲提名的状元,高宗对他很器重。张九成在朝也恪尽职守,并平反了一些诬告案件,但却因反对宋金议和及拒绝秦桧拉拢,被诬为赵鼎一党,屡遭陷害,贬谪南安军长达十四年之久。那时与九成一同贬谪的有径山宗杲禅师。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高宗又起用九成知温州,宗杲也出任鄞县育王寺方丈,两人互有来往。史浩有时也替这两位老人传递一些信息,深得他们信任。当史浩任满三年教授后,张九成就将他推荐给高宗。史浩到京都,任太学正,升国子博士,开始与高宗有了频繁的接触。
绍兴三十年(1160年),高宗先封普安王为建王,下诏给建王府配直讲、赞读各一名,史浩被任命为建王府教授兼直讲。一日讲《周礼》,史浩说:“膳夫掌膳羞之事,岁终则会,惟王及后、世子之膳羞不会。至酒正掌饮酒之事,岁终则会,惟主及后之饮酒不会,世子不与焉。以是知世子膳羞可以不会,世子饮酒不可以无节也。”建王作而谢说:“敢不佩斯训。”[3]
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回到临安,立建王为皇太子,史浩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几个月后建王继位即孝宗,高宗退居德寿宫。孝宗又马上升史浩为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知制诰。
乾道八年(1172年),史浩又以保宁军节度使知福州,他仍然努力为大宋尽忠,“募夫以石铺之”,筑起一条令世人瞻目的“商旅之途”、“诗歌之路”。
九年正月,史浩从福聿归来,佚老于四明。每每向南湖智连法师问法要。问说:“师于禅律亦贯通耶?”法师说:“水泮雪消固一水耳。”又问:“华严般若何太支离?”法师说:“支离所以为简易。”史浩倏然有省。
绍熙五年四月五日(1194年4月27日),八十九岁的史浩在府中寿终正寝。孝宗为此震悼,光宗为其缀朝,追封会稽郡王。 [4]
参考资料
- ↑ 史浩对南宋初期的政权格局有哪些影响?他其实是务实的主战派 趣历史 2021-06-28
- ↑ 史浩是个名臣,为何他的儿子史弥远却成了奸臣呢?, 趣历史,2021-08-05
- ↑ 南宋大臣史浩的生平简介 史浩是怎么死的 趣历史 2016-09-04
- ↑ 南宋为岳飞平反:宰相史浩力排众议 依官礼改葬 趣历史 2016-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