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以脚报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脚报国》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原文

今年八月三十一日《申报》的《自由谈》里,又看见了署名“寄萍”的《杨缦华女士游欧杂感》,其中的一段,我觉得很有趣,就照抄在下面:

“……有一天我们到比利时一个乡村里去。许多女人争着来看我的脚。我伸起脚来给伊们看。才平服伊们好奇的疑窦。一位女人说。‘我们也向来不曾见过中国人。但从小就听说中国人是有尾巴的(即辫发)。都要讨姨太太的。女人都是小脚。跑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如今才明白这话不确实。请原谅我们的错念。’还有一人自以为熟悉东亚情形的。带着讥笑的态度说。‘中国的军阀如何专横。到处闹的是兵匪。人民过着地狱的生活。’这种似是而非的话。说了一大堆。我说‘此种传说。全无根据。’同行的某君。也报以很滑稽的话。‘我看你们那里会知道立国数千年的大中华民国。等我们革命成功之后。简直要把显微镜来照你们比利时呢。’就此一笑而散。”(此段引用《杨缦华女士游欧杂感》中的原文,亦即题目中“以脚报国”的具体内容。后文全文即对此的分析和议论。)

我们的杨女士虽然用她的尊脚征服了比利时女人,为国增光,但也有两点“错念”。其一,是我们中国人的确有过尾巴(即辫发)的,缠过小脚的,讨过姨太太的,虽现在也在讨。其二,是杨女士的脚不能代表一切中国女人的脚,正如留学的女生不能代表一切中国的女性一般。留学生大多数是家里有钱,或由政府派遣,为的是将来给家族或国家增光,贫穷和受不到教育的女人怎么能同日而语。所以,虽在现在,其实是缠着小脚,“跑起路来一摇一摆的”女人还不少。(此段是对原文中对比利时女人否认中国有过“辫发”、“讨姨太太”和“缠脚”的批驳,指出“辫发””、“讨姨太太”和“缠脚”正是中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杨女士没有并不等于中国女人都没有,事实是,目前中国“辫发”和“缠脚”却非常之普遍。)

至于困苦,那是用不着多谈,只要看同一的《申报》上,记载着多少“呼吁和平”的文电,多少募集急赈的广告,多少兵变和绑票的记事,留学外国的少爷小姐们虽然相隔太远,可以说不知道,但既然能想到用显微镜,难道就不能想到用望远镜吗?况且又何必用望远镜呢,同一的《杨缦华女士游欧杂感》里就又说:

“……据说使领馆的穷困。不自今日始。不过近几年来。有每况愈下之势。譬如逢到我国国庆或是重大纪念日。照例须招待外宾。举行盛典。意思是庆祝国运方兴。兼之联络各友邦的感情。以前使领馆必备盛宴。款待上宾。到了去年。为馆费支绌。改行茶会。以目前的形势推测。将后恐怕连茶会都开不成呢。在国际上最讲究体面的。要算日本国。他们政府行政费的预算。宁可特别节省。惟独于驻外使领馆的经费。十分充足。单就这一点来比较。我们已相形见拙了。”

使馆和领事馆是代表本国,如杨女士所说,要“庆祝国运方兴”的,而竟有“每况愈下之势”,孟子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②则人民的过着什么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小国比利时的女人们究竟是单纯的,终于请求了原谅,假使她们真“知道立国数千年的大中华民国”的国民,往往有自欺欺人的不治之症,那可真是没有面子了。(以上是对原文中“还有一人自以为熟悉东亚情形的……我说‘此种传说。全无根据。’”的批驳,指出“人民过着地狱的生活”恰恰是中国目前的事实,并以其自己的表述加以佐证。而最为可笑的是还要在比利时妇女面前充面子,信口雌黄,自以为为国争光,实乃自欺欺人。)

假如这样,又怎么办呢?我想,也还是“就此一笑而散”罢。(总结全文,指出无论杨缦华女士是否“纠正”和“改变”了比利时女性的对中国的看法和观念,其结果都是“就此一笑而散”而已,对中国自身,也毫无影响,甚至文过饰非,从某些方面和角度维护了反动统治。)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一年十月二十日上海《北斗》第一卷第二期,署名冬华。

②“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语见《论语·颜渊》,是孔丘弟子有若的话,文中作“孟子曰”,系误记,或是孟子重复过这句话。[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