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伊利亚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利亚特》 (The Iliad) - 特洛伊战争的光辉史诗,欧洲文学不朽名著,是古希腊诗人荷马的强弱弱格六音步史诗。雕刻出英雄阿基琉斯和王子赫克托尔,共同演绎的为了荣誉与尊严的世纪大战。

《伊利亚特》对思想和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里面人物的悲剧命运仍然困扰著我们,还有它对战争的悲剧看法。

故事背景设在特洛伊战争,是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军队对特洛伊城(伊利昂)围困了十年之久,故事讲述了国王阿伽门农与英雄阿喀琉斯之间的争执。

虽然故事只是讲述了战争最后一年几周内发生的事情,但《伊利亚特》提及或暗喻了许多关于围城的希腊传奇;在早先的事件中,例如勇士们为围攻集合,战争的由来,以及相关的顾虑等等都在故事开始之时出现。史诗的叙述随后给出了预言,例如阿基里斯将会遇到的不幸以及特洛伊的沦陷,这些预言在事件发生前给出,暗示生动鲜活,因此当故事到结尾处,史诗基本上诠释了整个特洛伊战争。[1]

作者简介


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相传为古希腊的吟游诗人,生于小亚细亚,失明,创作了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者统称《荷马史诗》。

目前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荷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认为他是传说中被构造出来的人物。

《荷马史诗》

在西方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

从古至今,西方的哲人、文学家们一直从《荷马史诗》中汲取著资源养分。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宗教文化及古希腊文化,因此作为古希腊文化的最早最重要的著作《荷马史诗》对西方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是其它作品无法比拟的。西方建筑文学艺术中经常直接刻画或间接引用《荷马史诗》中的人物事迹,因此对《荷马史诗》的了解,直接影响人们对西方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理解。[2]

但丁称荷马为“诗人之王”

古希腊人一直将荷马史诗视作希腊文化的精华将荷马视作民族的骄傲,但丁更称荷马为“诗人之王”。但自17世纪末以来,渐渐开始有学者对于荷马是否确有其人,以及他的籍贯、生活年代、史诗是否他一人所作等一系列问题都有不同看法,形成“荷马问题”。

精通《荷马史诗》就精通了一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精通《荷马史诗》就精通了一切。

《伊利亚特》24卷,共15693行

讲述希腊联军与特洛伊十年战争的最后一年的战事。故事涉及人物众多,包括战争双方的人类以及卷入人类战争的奥林匹斯山众神。[3]

为了报复抢走斯巴达王后海伦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兄长阿伽门农统帅希腊诸国联军开始了对特洛伊长达十年的讨伐战。[4]

战争进行到第九年十个月时,希腊联军因为内讧导致一场瘟疫。内讧起因是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拒绝归还一个女俘给她的父亲,这位父亲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祭司,阿波罗的祭司请求以重金赎回女儿,却遭到阿伽门农的侮辱性拒绝,祭司便祈求阿波罗的帮助,于是阿波罗对希腊军降下瘟疫。为了不使瘟疫继续蔓延导致联军崩溃,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与众英雄要求阿伽门农归还祭司的女儿,阿伽门农迫于众怒答应,却要求补偿自己的损失,继而夺走了阿喀琉斯心爱的女俘。阿喀琉斯大怒,从此拒绝参战,并让自己的母亲海之女神忒提斯向众神之王宙斯投诉,要求惩罚阿伽门农。[5]

失去阿喀琉斯的希腊联军,节节败退,被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尔王子带领的特洛伊军攻至海边的营地,并开始焚烧希腊战船。至此危急之际,阿喀琉斯仍不肯出战,于是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了阿基里斯的盔甲和战马,冒充阿喀琉斯出战,虽一时击退了特洛伊人,但帕特洛克罗斯最终也为赫克托尔所杀,阿喀琉斯的盔甲也被抢走了。阿喀琉斯的盔甲是阿喀琉斯的母亲忒提斯女神请火神专门为他制造的,好友被杀与失去盔甲使得阿喀琉斯暴怒,于是重回战场找赫克托尔报仇,最终杀死了赫克托尔。[6]

出场神祇

《伊利亚特》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及神袛的形象,每个都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在特洛伊战争中,奥林匹克众神和半神参与人类战争,影响深远。荷马对他们进行了描述以方便自己的叙述,这与希腊宗教社会传统的多神论有所不同。就智慧而言,古典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称荷马和他同时代的诗人赫西俄德是最早描述神祇相貌和特征的艺术家们。

在《从分析二分心看意识的起源》中,心理学家朱利安·杰恩斯使用《伊利亚特》作为二分心理论的主要论据,认为直到史诗描述的时代为止,人类的思维与现代人的大相迳庭,特别是在当时人们缺乏意识。他认为人类服从他们所认定为神祇的呼召,直到人类思维产生了自我意识为止。他指出在《伊利亚特》中,几乎所有的行为,无论是直接、缘由、影响等等,都是由神灵所推动的,而早期的译文中人物明显缺乏思想、计划或是内省。他认为,即使是出现了思想、计划、或是内省,也不过是翻译另加上去的误译,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阿波罗(特洛伊)

雅典娜(阿开亚)

忒提斯

宙斯(中立)

赫拉(阿开亚)

阿佛罗狄忒(特洛伊)

阿瑞斯(特洛伊)

波塞冬(阿开亚)

伊里斯

荷米斯(中立)

赫菲斯托斯(阿开亚)

故事中人物

希腊第一勇士

阿喀琉斯:半人半神,希腊第一勇士。身上的人性,可以从他的两次愤怒中看出端倪。作品在第一卷开篇便以:“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喀琉斯的愤怒”。从“愤怒”这个词我们可看出阿喀琉斯性格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对个人的尊严和荣誉,不允许任何人有一点侵犯。[7]

这是在当时英雄时代的背景下形成的人生价值观,是阿喀琉斯生存的本质要求,是人性中真实表现。

希腊人

希腊联军 — 也叫阿开亚人(Ἀχαιοί),迦南人(Δαναοί)或阿尔戈斯(Ἀργεĩοι)。

阿伽门农:迈锡尼国王,希腊联军首领。

奥德修斯:伊萨卡国王,联军司令。

墨涅拉奥斯:斯巴达国王,海伦的丈夫,阿伽门农的兄弟。

福尼克斯

大埃阿斯:忒拉蒙之子,萨拉米斯国王。

小埃阿斯:俄琉斯之子,常常与大埃阿斯做搭档。

狄俄墨德斯:堤丢斯之子,阿哥斯国王。

阿尔卡托奥斯

帕特罗克洛斯:阿喀琉斯最亲密的朋友。

特洛伊第一勇士

赫克托尔:虽然不及阿喀琉斯骁勇善战,却不失为特洛伊战争中的第二条好汉。他“被特洛伊人,尊为神一样的凡人。

”他比阿喀琉斯关心氏族集体,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首领,受到特洛伊人的普遍爱戴。他把保卫特洛伊看作自己的职责,认为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示弱非常可耻。

卷六描写他在城楼上和妻儿诀别的场面是非常悲壮的,特别是在他伸出胳膊去抱他那出生不久的儿子时,那婴儿看到他头盔上的铜和那狰狞地对他点头的鬃饰,害怕起来,他就摘下头盔放在地上,然后再去抱吻那婴儿,这些更是写得有声有色。

卷二十二写他的父母在城楼上痛哭流涕,哀求他不要与阿喀琉斯交战,免得送掉性命,“但却不能使他回心转意。”即使是死了,却也要在战争中获得光荣。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要承担的光荣职责。

特洛伊人

帕里斯:带走海伦的特洛伊王子

海伦

潘达罗斯:于第四卷破坏停战的战士

赫卡柏

安德洛玛刻:赫克托尔的妻子

多隆

普里阿摩斯

对后世的影响

《伊利亚特》极大地影响了从古希腊开始的西方文学创造风格,突破了史诗仅限于记史的传统,开始关注人物的内心,是诗体小说的开山鼻祖。

《伊利亚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尤有较大的影响;在此时期,出现了大量以荷马时代为背景的作品,即是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影响。其文学成就在现代仍有较高的价值,被郭沫若称为“史诗中的史诗”、“诗体小说的第一个顶峰”。[8]

视频

5分钟看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了解西方文化起源的必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