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八咏诗 霜来悲落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八咏诗 霜来悲落桐》

作品名称: 《八咏诗 霜来悲落桐》

作品体裁: 古体诗

创作年代: 南北朝

作者: 沈约

《八咏诗 霜来悲落桐》是南北朝时期诗人沈约的作品之一。

诗词原文

悲落桐。 落桐早霜露。 燕至叶未抽。 鸿来枝已素。 本出龙门山。 长枝仰刺天。 上峯百丈绝。 下趾万寻悬。 幽根已盘结。 孤枝复危绝。

初不照光景。 终年负霜雪。 自顾无羽仪。 不愿生曲池。 芬芳本自乏。 华实无可施。 匠者特留眄。 王孙少见之。 分取孤生枿。 徙置北堂陲。

宿茎抽晚干。 新叶生故枝。 故枝虽辽远。 新叶颇离离。 春风一朝至。 荣华并如斯。 自惟良菲薄。 君恩徒照灼。 顾已非嘉树。 空用凭阿阁。

愿作清庙琴。 为舞双玄鹤。 薜荔可为裳。 文杏堪作梁。 勿言草木贱。 徒照君末光。 末光不徒照。 为君含噭咷。 阳柯绿水弦。 阴枝苦寒调。

厚德非可任。 敢不虚其心。 若逢阳春至。 吐绿照清浔。

作者简介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1]

人物生平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在沈约的少年时代,他白天读的书,夜间一定要温习。母亲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了这样刻苦的学习,常常减少他的灯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时期的沈约,已经“博通群籍”,写得一手好文章。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朓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13年),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好学,聚书至二万卷。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2]

人物成就

政治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萧衍攻下建康,但对称帝一事犹豫不决,沈约此时抓住时机力劝萧衍称帝。萧衍坚定了决心之后,沈约又连夜帮助萧衍起草诏书。而在梁朝建立后,在关于齐和帝的处置问题上,沈约又主张杀掉齐和帝以绝后患。可以说,沈约助梁武帝萧衍成就帝业,是南朝梁的开国功臣之一。

史学

在史学研究上,沈约博物洽闻,于晋、宋、齐、梁四代之史皆有撰述,所撰《宋书》更成传世之作。在沈约编纂《宋书》之前,南朝宋人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等已相继编纂《宋书》。其中,徐爰以何承天、苏宝生编纂的《宋书》可谓集《宋书》编纂之大成。徐爰所修《宋书》虽流行于当时,但沈约指出其存在诸多问题,多非实录,难以取信。针对徐爰《宋书》存在的种种不足,沈约在兼采众家关于《宋书》编纂成就的基础上,制成新史。从齐永明五年(487年)春天,他奉诏修撰《宋书》,于次年二月完成了纪传部分70卷,随后又耗时多年精心编纂《宋书》诸志,最终刊成《宋书》100卷。沈约对于如何编纂一部新《宋书》,有着全局的观念和全面的思考。他首先重新确定了全书记载的范围,将“非关后代”的晋史人物一并刊除。在此基础上,对徐爰所纂《宋书》中臧质、鲁爽、王僧达等人物传记重加改写,删改因本朝人写本朝事而造成的曲笔讳饰;在史料的取舍上趋于客观,力求对于刘宋历史的撰写达于“实录”。同时,沈约还就徐爰旧本所缺的内容,补撰了自永光以来14年间的史事,从而使得刘宋一代之史臻于完备。


沈约撰成《宋书》“八志”是其重大功绩,“八志”共30卷,分别为《律历志》3卷、《礼志》5卷、《乐志》4卷、《天文志》4卷、《符瑞志》3卷、《五行志》5卷、《州郡志》4卷、《百官志》2卷。沈约承继前代史家重"通"的编纂理念,历经多年,著成八篇典志,于典制记载溯源秦汉,尤详魏晋,弥补了《三国志》、《后汉书》缺载典制的缺陷。


沈约开创了“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所谓“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即记载某人或某事的过程,因牵涉其他人或事,而为之附带记载,以省去为之重新立传。从《宋书》的记载来看,这种“因事附见”的编纂方法极为普遍,如《刘道规传》附带叙述刘遵履历,《庐陵王义真传》附带记载段宏履历,《何承天传》附带叙述谢元履历,《何尚之传》附带叙述孟觊履历,《谢灵运传》附带叙述荀雍、羊璿之、何长瑜三人履历等。这种方法对后来史家的历史撰述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萧子显撰写《南齐书》便承继了这种编纂方法。


此外,沈约还在《宋书》之中,灌注了他对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地位升降、佛教在南朝的传播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张力、南北民族矛盾与融合等现实问题的深沉思考,提高了《宋书》的质量,使之在中古时期产生的多部断代体正史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

文学

沈约是永明体的倡导者之一,其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领导了时代的风气。

辞赋

沈约的辞赋作品,由于六朝文献的严重散失,其中大部分已经佚去,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从唐代欧阳询所编的类书《艺文类聚》中辑出的十篇辞赋的片断,和《梁书·沈约传》所收录的《郊居赋》一篇全文了。虽然总共只有十一篇,且其中十篇是残篇,但是通过仔细研读、细致分析,从这为数不多的沈约现存辞赋作品中,可以看出,沈约的辞赋,既有对楚辞的继承、对前代咏鸟传统的延续,也有对潘岳《闲居赋》和谢灵运《山居赋》的借鉴,更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从而形成了其辞赋的独特之美。韵律之美是沈约辞赋最鲜明的特点,讲究押韵,追求对偶工整,善于运用双声叠韵、行文讲究平仄等使沈约辞赋形成了一种声律的和谐,读起来回环往复、朗朗上口。沈约不仅倡导声律论,而且身体力行,创作出具有声律之美的辞赋作品,努力践行着自己的理论。沈约的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使自己的作品具备独特的声律之美,深受世人的喜爱,而且为后世律赋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沈约提倡的文章“三易”说理论,不仅开创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新潮,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当时文坛写作用典过多、语言晦涩难懂的弊病,而且对于引领“易用事”、“易识字”、“易诵读”的正确文学发展方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诗歌

在“永明体”诗人中,沈约占有重要地位。沈约作诗,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写作手法高超,艺术上别具特色。首先,感情真挚、婉转动人是沈约诗歌最显著的特色。钟嵘评其诗“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这里“长于清怨”的意思应指沈约诗歌善于感叹世人身世遭遇的不幸,其中也暗含了一些对社会、时代不满的成分。不仅如此,沈约诗中还蕴藏了诗人个体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有时是比较坦率地表露,尤其突出表现在其与朋友交往、送别、怀念、咏怀类的诗歌中,但是这样袒露的诗歌毕竟是少数,沈约诗歌中更多的不是袒露胸襟的强烈感情的抒发和外显,而是经过压抑的深沉感情的含蓄表现。其次,沈约诗歌已有较为成熟的意象。其诗中,意象的巧妙使用使得其诗意脉表现言有尽而意无穷。并且由于沈约自身内敛而含蓄的个性特征,使其诗歌中意象所能承载的意脉空间更为深沉而内化,不再是一看到底的直白表现,这一点在其时间意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再次,沈约诗歌善引典故,尤精对偶。沈约学识渊博,其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典故,并将其呈现为工整的对偶。

音韵

沈约声律论的核心是“四声八病”说,“四声”是按照汉字读音四个声调的特点,以汉字的平声为格律中的平,以汉字中的上、去、入三声作为格律中的仄,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将平声仄声交错使用,以构成声音的抑扬错落之美;“八病”则是列出作诗时力求不犯的八种病犯,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八病”具体为何,说法不一。)


“四声八病”是沈约声律理论的核心,也是最早的较为系统的声律论,从创作实践到理论的产生,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次巨大的进步,以此为指导纲领,永明文人在创作上有了更为积极的尝试和探索。形成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藏书

沈约喜欢书籍,收集图书达两万卷,当时京城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是南朝中国藏书第一大家。沈约不仅好藏书,亦致力藏书的利用。史乘记载,沈约注意识拔笃学之士,并在图书资料方面,尽其家藏以提供方便。如同时代的王筠,即得到沈约多次赠书,成为藏书界之美谈。尽管史乘所载,仍显粗略,但沈约的藏书理念,在只言片语中阐发得还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沈约继承了东汉文学家蔡邕关于图书藏用的理念,不独藏书之私藏,且致力于藏书为人才所用,为社会所用。其次,提出了藏书“遇贤者与之”的思想。沈约鉴于古往今来藏书家子孙失书、散书的教训,提出了“凡书多与人”,“遇贤者与之为高”的思想。

思想

沈约的思想比较复杂,佛、道思想对他深有影响,沈约致力于弘扬佛法,他既积极参与事佛礼佛活动,又通过撰写诸如《形神论》、《神不灭论》等崇佛之文,将其对“空有之说”的伏膺和体悟,具体落实为对范缜“神灭论”的卖力围剿。 而在建武年间,因为齐明帝笃信道术,沈约也开始热衷于道教,期间,他写了很多体现仙道思想的作品。


虽然如此,但沈约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儒家思想。但他并不是一个传统的儒士,他的儒家思想中掺杂着浓厚的道、佛思想。沈约是以儒学为本,而又佛、道兼修,三家思想兼容并蓄,从而形成了沈约独特的思想。 [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