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冷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冷生》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平城冷生[1],少最钝,年二十余,未能通一经。忽有狐来,与之燕处[2]。 每间其终夜语,即兄弟诘之,亦不肯泄。如是多日,忽得狂易病[3]:每得题 为文,则闭门枯坐[4];少时,哗然大笑。窥之,则手不停草,而一艺成矣[5]。 脱稿,又文思精妙。是年人泮[6],明年食饩[7]。每逢场作笑,响彻堂壁, 由此“笑生”之名大噪。幸学使退休[8],不闻。后值某学使规矩严肃,终日 危坐堂上。忽闻笑声,怒执之,将以加责。执享官代白其颠,学使怒稍息, 释之,而黜其名[9]。从此佯狂待酒。著有“颠草”四卷,超拨可诵[10]。异 史氏曰:“闭门一笑,与佛家顿悟时何殊间哉[11]!大笑成文,亦一快事, 何至以此褫革[12]?如此主司,宁非悠攸[13]!”学师孙景夏,住访友人。至其窗外,不闻人语,但闻笑声嗤然,顷刻数 作。意其与人戏耳。人视,则居之独也。怪之。始大笑曰:“适无事,默熟 笑谈耳[14]。”

邑宫生,家畜一驴,性窒劣。每途中逢徒步客,拱手谢曰:“适忙,不 遑下骑,勿罪!”言未己,驴已蹶然伏道上,屡试不爽[15]。宫大惭恨,因 与妻谋,使伪作客。己乃跨驴周于庭,向妻拱手,作遇客语。驴果伏。便以 利锥毒刺之。适有友人相访,方欲款关[16],闻宫言于内曰:“不遑下骑, 勿罪!”少顷,又言之。心大怪异,叩扉问其故,以实告,相与捧腹[17]。 此二则,可附冷生之笑以传矣[18]。

翻译

山西平城有个姓冷的书生,小时候很迟钝,到了二十多岁,还没能读通一经。忽然来了个狐,和他住在一起。此后常听见冷生整夜说话,就是兄弟追问他,也不肯泄露。这样过了很多天,他忽然得了精神失常的毛病,每次得到题目作文,就闭门寂坐,过一会儿,便放声大笑。偷偷一看,他手不停地写着,一篇八股文很快就完成了,脱稿后竟然文思精妙。当年他考中了秀才,第二年又成了廪生。每逢考试便大笑,声音响彻考场堂壁,由此“笑生”的名声大噪。幸亏学政当时外出不在场,没有听见。后来遇上某位学政规矩严肃,整日端坐在考场大堂上,忽然听见笑声,愤怒地把他抓来,将要责罚。执事官代为说明他精神失常,学政的怒气才稍微消了一点,虽把他释放了,却除去了他的生员名籍。从此他便装疯沉湎于诗酒。著有《颠草》四卷,超群绝俗可供诵读。[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