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刀“式”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刀“式”辩》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本月六日的《动向》上,登有一篇阿芷②先生指明杨昌溪③先生的大作《鸭绿江畔》,是和法捷耶夫④的《毁灭》相像的文章,其中还举着例证。这恐怕不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罢【暗示这就是抄袭】。因为生吞活剥的模样,实在太明显了。【首先叙述《鸭绿江畔》抄袭《毁灭》的经过,并对此表达看法,认为其“生吞活剥的模样,实在太明显了”,后文对此举例说明。】

原文及赏析

但是,生吞活剥也要有本领,杨先生似乎还差一点。例如《毁灭》的译本,开头是──

“在阶石上锵锵地响着有了损伤的日本指挥刀,莱奋生走到后院去了,……”

而《鸭绿江畔》的开头是──

“当金蕴声走进庭园的时候,他那损伤了的日本式的指挥刀在阶石上噼啪地响着。……” 【以上列举两本书开头的句子,后文做进一步分析。】

人名不同了,那是当然的;响声不同了,也没有什么关系,最特别的是他在“日本”之下,加了一个“式”字。这或者也难怪,不是日本人,怎么会挂“日本指挥刀”呢?一定是照日本式样,自己打造的了。 【此段是对上文所列两个句子的区别进行分析,除了“人名”、“响声”外,还有一区别是“日本指挥刀”变成了“日本式指挥刀”。】

但是,我们再来想一想:莱奋生所带的是袭击队,自然是袭击敌人,但也夺取武器。自己的军器是不完备的,一有所得,便用起来。所以他所挂的正是“日本的指挥刀”,并不是“日本式”。【此段是对“日本指挥刀”的进一步分析,指出当时的情境下,“日本指挥刀”才是合情合理的。】

文学家看小说,并且豫备抄袭的,可谓关系密切的了,而尚且如此粗心,岂不可叹也夫! 【此段是对前文总的评价,表达了对抄袭者的讽刺。】

五月七日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五月十日《中华日报·动向》。

②阿芷即叶紫(1910—1939),湖南益阳人,作家。他在一九三四年五月六日《中华日报·动向》上发表的文章是《洋形式的窃取与洋内容的借用》。

③杨昌溪“民族主义文学”的追随者,他的中篇小说《鸭绿江畔》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八月《汗血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④法捷耶夫(А.А.Фатеев 1901—1956)苏联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等。《毁灭》由鲁迅译成中文,一九三一年先由大江书铺出版,译者署名隋洛文,继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重版,译者改署鲁迅。[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