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邦泽中斩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节自 《高祖本纪》)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①,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②,夜径泽中

原文

   (节自 《高祖本纪》)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①,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 “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余人。高祖被酒②,夜径泽中③,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 “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 “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④,径开。行数里,醉,因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⑤,人问何哭。妪曰: “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 “妪子何为见杀?” 妪曰: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⑥,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始皇帝尝曰: “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⑦。吕后与人俱求⑧,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 “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⑨。”高祖心喜。沛中子弟或闻之⑩,多欲附者矣。

译文

汉高祖做亭长的时候,曾替县衙送一批囚犯去郦山,在路途中,很多囚犯逃跑了。高祖暗自思量,如此下去,到了目的地,囚犯都要逃光的。到了丰西泽中,他就停下喝酒。到了夜里,他便把被捆绑的囚徒都解开,并对他们说: “你们都逃吧,我也从此销声匿迹了。” 囚徒中的壮士愿意跟随他的有十多个。高祖醉了酒。夜里,他们从泽中小路逃亡,派一人先行探路。先行者回来报告说: “前面有一条大蛇挡路,请退回去吧。” 此刻高祖喝醉了,说: “壮士行走,怕什么!” 于是,直向前走,并拔出剑来把蛇斩了。蛇便分成两段,路畅通了。走了几里路,因为酒醉未醒,便在路旁睡下。

后面路经这条道的行人,走到斩蛇的地方,见一老妇夜里在那儿哭。这人问她哭什么,老妇说: “有人杀了我儿子,所以哭。” 这人又问: “你的儿子为什么被杀?” 老妇说: “我的儿子就是白帝子,他化作蛇横在路上,而今被赤帝子杀死了,所以哭。” 这人认为老妇说的话不可信,想打她,然而那老妇却忽然不见了。这人走到高祖睡觉的地方,高祖一觉醒来,他便把其所见告诉高祖。高祖心中暗暗高兴,很自负,那些跟从他的人,也一天比一天敬畏他。

秦始皇帝曾说: “东南方向有天子气象。” 因此,他便东游想以此镇压住它。高祖怀疑自己有天子征象,就赶紧逃亡,隐藏于芒砀两山之中。吕后和高祖的从人一起去寻找高祖,常常能找着他。高祖很奇怪,便问她如何找着的,吕后说: “你所处居的上空,时常有云气,所以,朝那云气方向走去,常常找得着你。” 高祖心中十分高兴。沛地的子弟有听说这事的,大多都想去投奔他。

鉴赏

历来的政治野心家总是要编造种种神异怪诞之说,大造舆论,妖言惑众,把自己打扮成“天人” 的化身,“圣神” 的代表,以笼络欺骗群众,为其所用。刘邦亦不例外,司马迁在本文中描述的 “斩蛇”之说,便是如此,也许他是这种欺骗伎俩的始作俑者。

司马迁在本文里写出了刘邦 “斩蛇”事件的始末。(一) 送徒郦山,徒多逃亡,只好顺势放走所送之徒,从者十余人。饮酒而醉。(二) 令一人前行,发现大蛇挡道,刘邦乘醉而斩蛇。(三)不久,一路人告诉他一老妪夜哭,言赤帝子斩了她的儿子白帝子。刘邦“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四) 秦始皇东游,欲镇东南“天子气”,刘邦疑为自己,隐于芒、砀山中。而其妻吕雉及随从能找到他,其理由是他居所上有 “云气”。于是,沛中子弟便多依附于他。这里,疑问多多,刘邦为什么不一起走,而先令一人前行? 为什么 “斩蛇”之后不远走,而装醉卧在路边? 为什么发现老妪的路人能赶上刘邦,而偏偏把老妪之话告诉他?为什么去山中寻找他的不是别人,偏偏是他的妻子和随从? 可见这一切都可能是刘邦的巧意安排。所以,在本文里,司马迁对刘邦的造言妖异,自托圣神,表示出厌恶之情和憎恶之感。[1]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