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制服》由刁亦男导演的中国剧情片。叙事风格,影像处理,使我们捕捉到不同于以往中国“独立电影”的情绪。它似乎淡淡地让人联想起黄佐林在1946年的上海拍摄的一部电影《假凤虚凰》。但它既不是一个寓言也不是一部果戈理式的讽刺剧,而是对中国西部小城作了一次极好的观察和审视,并通过赋有幻觉般的精确视点,映显出当今中国的另一层面貌。 影片注视并探索了“平凡”的奥秘,讲述了一个人,仅仅是一个人,不顾一切而又平静地经历了他生命的小小波澜。
编 剧
刁亦男
导 演
刁亦男
主 演
梁宏理,曾雪琼
影片概述
去年的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编剧刁亦男的导演处女作《制服》获得“龙虎青年电影奖”。“龙虎竞赛单元”专为亚洲青年电影所设,奖项授予最具创造与革新的电影,奖金5000美元。这是中国导演第四次获得这个电影奖,之前三次分别是1995年邬迪的<黄金鱼>、1996年章明的<巫山云雨>和1998年贾樟柯的<小武>。
故事说裁缝小建收到一件夏装警服,熨好数日不见人来取,送上门去,邻居告诉他单身警察出了车祸。回家路上被大雨淋湿,小建无意中换上警服,并认识了莎莎。小建父亲久病在床,突然危急送进医院,他为了医疗费去父亲曾经工作的纺织厂,却被下岗工人误认为工厂干部,险些被打。为筹住院费,小建又偷齐了全身制服,到城乡结合部拦截车辆罚款。一天莎莎得知小建不是警察;另一天小建也发现莎莎除了做音像店员,还在“天使伴游”有一份兼差。
实际上影片与《巫山云雨》、《小武》(邬迪的《黄金鱼》无缘得见)以来的诸多“独立电影”有着相当近似的物质面貌和精神面貌———未经打磨的画面与音响、偶见生涩的非职业演员、抑郁而惶惑,无奈且无忌。简约叙事和冷冷观望的态度确实延展出各种解读的意向可能。
《制服》的影像受到多方好评,摄影师董劲松曾是西安美院的科班生,因喜爱摄影而中途退学,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大专。《制服》虽说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但是影像的控制却在锐气中透出了成熟的张力,显露了一个优秀摄影师的才华和潜力。影片的色调更是颇具风格,很好地整合了现实的驳杂而映现出幻想的气息。
主人公小建的扮演者梁宏理是西安美院油画系的青年教师,女主角莎莎的扮演者曾雪琼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大专生,全片虽然只有曾雪琼受过非正式表演训练,但角色在似演非演的进行中表现出鲜活生动并深入内心。特别是梁宏理,有一双传达心灵表情的眼睛和绘画者的悟性,实在难能可贵。
因影片是由胡同公司监制,所以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大都参加过《小武》《站台》等影片的制作,可以不夸张地说整个摄制组和后期的各项工作不仅仅凝聚了才华之气,更多的是有了每一个人因喜欢而发自本能的贡献精神,才使影片克服各种困难得以诞生。
所获奖项
在10月10日刚刚结束的第2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上,由刁亦男编剧导演的中国电影《制服》(Uniform)夺得了本届电影节的龙虎大奖(Dragons & Tigers award)。 温哥华国际电影节与圣丹斯国际电影节齐名,并称为北美最具活力和个性及独立精神的两大影展。在此前,中国电影《巫山云雨》、《小武》也曾获得过该奖项。今年,除《制服》获奖外,另一部由甘小二执导中国电影《山清水秀》(The Only Son)也得到了评委会的特别提名,这种情况在温哥华影展的历史上还属首次。因此,正如影展负责人之一著名影评人Tony Rayns先生所说,中国“独立电影”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让你感受到它的强大力量和希望。
《制服》在本届影展夺得龙虎奖,也是中国大陆“独立电影”在今年大小影展上获得的第一项大奖,这无疑给今年略显平静的中国“独立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制服》一片采用Digtial Beta拍摄,影片讲述一个叫王小建的年轻人,因一次偶然事件令自己的生命起了小小的波澜,从此过上裁缝和交警的双重生活的故事。该片导演刁亦男以前从事戏剧电影写作,可以说这部处女作电影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影像经验。
象所有独立制作的处女作电影诞生一样,影片的拍摄相当艰苦,有限的资金也是几个朋友临时凑起的。影片于2002年9月在西安用20天便完成前期拍摄,主创人员没有任何报酬,由于没有资金,后期制作断断续续拖了一年,其间得到了余力为和贾樟柯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所有这些简陋的制作条件并未影响影片的质量,影片无论从叙事的拓展还是影像的控制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准,并在不经意中显现出独特的气质与个性。
据悉,《制服》在釜山电影节也得到了广泛好评,并得到了后期“磁转胶”的基金,同时还获得了鹿特丹和柏林电影节的邀请。 [1]
观后感
南艺离家挺近的,不过下了班再去已经是快8点了。所谓的南视觉美术馆就是一破旧的空房间刚刷了层白灰。门口的条幅黑灯瞎火的也看不清。好在周围都黑,这个视觉美术馆里透的一点亮光让我找的还不算费劲。人挺多,两排长条凳基本坐满,我只能捡最后的位置坐,刚坐下就瞧见一没看不见脸的哥们露着下体在屏幕上做俯卧撑,然后片子就完了。导演见面会。感觉问问题的人岁数都不大(包括看片子的人,学生占绝大多数),双方说些不着四六的话。实验电影,现实主义,表现主义,都是些大词,导演的意思大概是表现自己的想法就行了,至于他的片子到底想表达什么,我没看全也说不出来。一直等着人问最后那段露下体俯卧撑什么意思,结果一直没人问,我觉得多少有点皇帝的新衣的意思。倒是有一个问题的问答逗笑了我,一观众问片中一个角色穿雨衣的镜头和贾樟柯在<世界>中让女主角穿雨衣是不是想表达同样的意思。导演问题贾的那片子我没看过。这种回答真专业,赞一个,不相轻那还叫什么文艺人。 要放《制服》了,呼啦一下走了不少人,我得以找个前排的位置。当时看了独立影展的排片表,就决定看这部片子。理由大概是对制服诱惑有点趣味吧?连问题我都想好了,问问导演他的片子和苏珊·桑塔格的<迷人的法西斯>里提到的纳粹制服诱惑有什么关系。
片子总的来说还不错,虽然和我想象的制服控情节相去甚远。小建是个裁缝,有个身体不好的下岗工人父亲。他给别人做的交警制服(这段没大明白,按说这种制服一般不找小裁缝做)因为那人出了车祸(交警出车祸,挺讽刺的)于是变成了他的衣服,经过了几次生活上的不如意,小建穿上了这身制服,找了一位叫莎莎的姑娘做女朋友,顺带着冒充警察罚点款赚点外块,虽然被人向真警察揭发过,但是真警察要管的事情太多,于是小建得以继续批着这身制服到处晃悠。可是小建发现莎莎和他一样,除了一个表面上的工作外,背地里也干着为人民服务的第二职业,应召小姐。其实莎莎对小建的假警察身份也清楚。两人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的约会着。在某次约会中,小建身着制服被真警察认出,骑着自行车逃脱了,留下莎莎一人在原地等着。片子到这儿就完了。 导演说剧本是他写的,来自于他弟弟一次遭遇假警察欺诈的真实经历。不过我觉得节奏太差,平铺直叙的把事情说完拉倒,长镜头太多,看的人想打哈欠。个人感觉把这部一个半小时弄成30分钟的版本应该还不错。感觉国内的片子大多故事上还多少能说的过去,不过节奏上基本都把握不好。不是搞的浑浑噩噩就是突兀的很,张力都不够。
其实这种双重身份题材的片子应该是电影中经常采用的手法,电影中的角色还要再扮演另外一个角色,这种嵌套扮演使得这类电影往往有比较大的发挥空间。可惜在《制服》一片中没有见到。导演说他就是想努力“收”,体现一种更加贴近生活的本色,而不希望过于的戏剧化冲淡片子的寓意。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放”比收难。而且只要放的好,对于电影主题会有更好的凸现,不过“放”确实比“收”更考验导演的能力。对于第一次拍片的导演,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能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和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已经不错了。 导演在后来的见面会上说他想表达的意思是每一个罪恶背后都有一定原因,甚至可能是伟大的原因。到处都是作假,人与人之间沟通想获得一些真实信息往往必须通过作假才能做到。我觉得导演说的还是不错的,可惜他的这部片子能体现这些的不多。听这导演说了几句,觉得此人还是个靠谱的挺踏实的人。不过下面观众问的问题就太不靠谱了。有个应该算是该导演的女粉丝的虽然前面表现的像个普通的追星族,后面问道的关于影像风格与摄影的问题不错。后面几个问题就太没劲了。一个问这种片子国内不能公映国外能公映对导演有什么影响?这不是废话吗?一影响肯定有影响,二这种影响和影片质量好坏并没什么关系。还有一个问说导演这种不落入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俗套结尾是不是有故意迎合西方观众之嫌。听的我当时就笑了。
打了大概的分数话,影片能打70分,后面的见面会交流40分。
影片尺度
近日,《制服》的部分删减镜头也随着电影的热映而曝光,徐若瑄被绑受辱、凶手全裸杀人、陈思诚忘我陶醉于右手等多个大尺度画面十分惹人注意。几段视频不仅受到网友的疯狂转载,更被某知名视频网站推至首页,获超高点击量。许多看过该片的影迷也表示:“删减镜头比电影的尺度还要大,但是看过之后更加理解了凶手的犯罪心里,遗憾这些镜头没能加进电影中。”
另外,《33D蜜桃成熟时》主演吴晴晴、《新金瓶梅》主演梁敏仪的加盟也让该片的尺度问题受到影迷关注。关于这一问题,记者也采访到了该片导演王光利,他对此作出了回应:“《制服》借鉴了很多优秀美剧的元素,因此镜头语言运用的更加开放。而影片涉及到了一些犯罪的细节,难免有流血、裸露、尺度大的戏份。《制服》在审查过程中确实有过一些反复,我们电影能够通过电影部门的审查,我觉得是我们的幸运、观众的福气。”
《制服》“大尺度”镜头受热捧 导演钟爱重口味
电影《制服》讲述了一起扑朔迷离的都市连环变态杀人案,凶手杀人后给尸体穿着性感制服,cosplay成护士、空姐、学生等造型,被害者看似妩媚动人,实则充斥着骇人的恐怖气氛。剧中任达华饰演沉着机智的内地警察,带领手下颖儿、袁弘一路追查揭开凶手布下的重重迷雾,在追查真相的同时,任达华则渐渐爱上了深陷危机的美女收藏家徐若瑄,产生了一系列的情感纠葛。
而片中出现李艾身穿护士制服血泪横流、凶手裸身杀人以及徐若瑄裸露等重口味镜头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并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对此导演则给出了回应:“我非常喜欢看欧美的犯罪片,它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现故事,虽然比较尖锐,也比较刺激,口味重,但是看起来过瘾。其实大多数观众都有着猎奇心理,喜欢看《制服》中表现的媚惑镜头也是人之常情,因此在拍摄中,我也尽可能的多加一些视觉感强的镜头进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