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北方的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方的河》

《北方的河》是当代作家张承志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1984年发表于杂志《十月》第1期。 ​

《北方的河》讲述了一个大学毕业生报考人文地理研究生的过程,写了他对北方几条大河的考察、追忆和神往,还写了他与一位女摄影记者的爱情。

内容介绍

《北方的河》中,主人公“他”在新疆大学毕业后,决心放弃原来所学的汉语专业,去报考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考试,并以北方的五大河流:额尔齐斯河黄河湟水永定河黑龙江为研究对象。为了考察北方河流的地理状况,“他”前往黄土高原去考察。路遇某小报女摄影记者“她”,他们结伴而行。他们来到黄河畔,为黄河的壮丽景色、磅礴气势所感动、震慑,黄河激起了“他”对父亲深沉的爱,也唤起了“她”曾目睹的一幕惨景;他们来到湟水河畔,在一条沟底发现了四千多年前的彩陶碎片,“她”以一小排小青杨为背景,将它们拍摄下来;对额尔齐斯河的描写是由“他”的回忆展开的,河水在戈壁滩前舒缓地滑过,沼泽里的芦苇长成一道道曲折的屏障,以及那个为了回内地而抛弃了自己的叫海涛的姑娘;最后,“他”梦游了黑龙江,在梦中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正在继续获得着青春",“他”用炽烈的爱情和不安宁的生命等待的一天正在降临。

原文欣赏

他一直望着那条在下面闪闪发光的河。那河近在眼底。河谷和两侧的千沟万壑像个一览无余的庞大沙盘,汽车在呜呜吼着爬坡,紧靠着倾斜的车厢板,就像面临着深渊。他翻着地图,望着河谷和高原,觉得自己同时在看两份比例悬殊的地图。这峡谷好深哪,他想,真不能想像这样的峡谷是被雨水切割出来的。峡谷两侧都是一样均匀地起伏的黄土帽。不,地理书上的概念提醒着他,不叫“黄土帽”,叫“梁”和“峁”。要用概念描述。他又注意地巡视着那些梁和峁,还有沟和壑。这深沟险壑真是雨水冲刷出来的?他望着黄土公路上的小水沟想。早晨下了一场透雨,直到现在水还顺着那些小沟,哗哗地朝着下头深不可测的无定河谷流着。汽车猛地颠了一下,他紧紧握住车厢板,继续打量着底下深谷里蜿蜒的无定河。那浑黄的河水在高原阳光的暴晒下,反射着强烈的光。天空又蓝又远,清澄如洗。黄土帽——梁和峁像大海一样托着那蓝天。淡黄的、微微泛白的梁峁的浪涛和天空融成了一片。他觉得神清气爽,觉得这大自然既单纯又和谐。“蓝格莹莹的天”,他哼了声民歌,心里觉得很舒服。解放牌大卡车载着他好像在沟壑梁峁的波峰浪谷里疾飞前游。

他对着高原,竭力想把视野里的景观记住。他皱着眉头,回忆着《中国自然地理》中那些专门概念的内容。“曲流宽谷”,突然一个概念跳了出来,他不禁微微笑了。书上把他正在卡车上穿过的这条无定河大河沟叫做“曲流宽谷”。有意思,难道“曲流宽谷”和“拐弯大沟”有什么严格的区别么?不过,在试卷上要是写上“拐弯大沟”或是“老黄土帽中的拐弯河大深沟”,考研究生的事就保险告吹。似乎那本书上还有些更严格的条条框框,但他想不起来了。不过他总算记住了一个曲流宽谷,而且是对着地图和大地记住了它。曲流宽谷,他又嘟囔了一声,然后转过身来,随即用手牢牢地握住车厢板。

满满一车老农民。他瞧着车里不禁又微笑了,今天他的心情特别好,就像跳高运动员在春季运动会的早晨看见了一个晴朗无风的好天气。一车老农民在解放牌车厢里颠着晃着哪。打吨的打盹,说话的说话。说话的用粗嘎的陕西腔吼着,满不在乎马达的轰鸣和呼呼的风吼。他估计这些农民全都是从自由市场得胜回乡的。早晨在绥德车站买票时,他亲眼看见那个扎蓝边白毛巾的老头口气蛮大地呐喊:“加车,加个大轿子么!咋——加个‘解放’!”可这会儿那老头正稳稳地靠着驾驶室后窗坐着,一面扯着嗓子说着什么,一面警觉又故意不露声色地环顾着车上的动静。那个红脸青年可嫩多啦,两手紧紧捏住一个小黄挎包,一声不吭地背着众人独坐。后挡板外面翻滚的黄尘一阵阵吞没了他。“枣子!河畔枣子!”他记得这青年昨天在绥德城关这样瓮声瓮气地叫卖。全是农民,朴实的、小康的、可爱的、自有主意的农民。他们从绥德老城卖了货,挣了钱,现在回来了。那两个白胡子和花白胡子老汉不会是卖货的,应当是串门走亲戚的。他们全回来了。从陕北名城绥德回到他们的无定河两岸上下的窑洞里和庄户院。婆姨和娃娃正轧好了,扫净了炕席等着他们。层层波涛般的沟壑梁峁和蓝莹莹的天、浊黄的水都在等着他们。他心里觉得踏实。从学校里一出来他就觉得踏实,不管黄土从后挡板上面卷过来时,他怎样呸呸地吐着嘴里的沙子,他还是觉得踏实。这条浑浊的河,这片无边无际的黄土山帽和这蓝得质朴的天,都使他踏实。[1]

创作背景

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浩劫,尤其是十年文革,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重感;同时,他们又自然而然地从文化角度去剖析种种极端运动的缘由;另外,一些青年文人继续受理想主义影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承志创作了《北方的河》。

作品评价

中国当代作家王蒙:《大地和青春的礼赞——〈北方的河〉读后》》:张承志写实并又写意,写景、写情而又充满严肃的思辨,他既提供了形象清晰、凸现可触的众河景观,又深深地挖掘着各河的特色与众河的统一的北方的雄健、粗犷的灵魂。他同时还从象征的意义上通过河流写了我们的即使破碎过也永远美丽、永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生活。那就是说,小说不但写了北方的几道河,而且巧了生活的河,生命和青春的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河。小说对于马家窑文化,关于彩陶的河的描写,恐怕不仅是顺便提及,而是有它的深意的。这样的高瞻远瞩,这样地对于历史、大地、生活的沉思,不能不给我们的引人自豪的当代文学带来新的精神境界,新的信息。这是一切鼠目寸光、小打小闹的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一切迷茫、颓废,只知无休止地咀嚼自我的作品所不能望而项背的。

作品影响

中篇小说《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代表作品,发表于《十月》1984年第1期,曾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作者简介

张承志(1948—), 回族,祖籍山东,生于北京。1972 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发表处女作《旗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语言系学习,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诸民族的历史。之后发表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等。其中《黑骏马》、《北方的河》分别获得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他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另有随笔集《荒芜英雄路》《绿风土》《清洁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北方的河》第一章2020-06-07 来源: 国学大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