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千年定海山》题内题外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千年定海山

来自网络的图片

《千年定海山》题内题外话爱国必自爱乡起,山水故土润胸怀。这是舟山第一本当代人写的系统性、文学性的乡土文化读本,由定海区委宣传部、区文联联合组织作家学者创作出版——[1]

1: 《千年定海山》是一本提供给中学生阅读的乡土文化读物。乡土文化读物有什么作用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对乡土知识的学习和乡土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增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认同。

  2018年9月22日,中秋节前夕,我到杭州参加《浙江有意思》丛书第一批五座城市“有意思”的发布仪式。《台州有意思》《宁波有意思》《嘉兴有意思》《金华有意思》《丽水有意思》的作者一字排开坐在台上,数说自己家乡“有意思”,交谈中还要相互极有分寸地调侃一下对方。这是杭州文博会的一道“大菜”,看到第一批发行的《浙江有意思》丛书中没有杭州,到会的杭州官员在致词中也故意说了句拈酸吃醋的俏皮话,使现场气氛更加活跃。那天我作为《舟山有意思》的作者应邀到会,我见五位作者都竞相夸赞自己的家乡好,心里也对自己的家乡一个劲地点赞,觉得舟山的“有意思”比他们的“有意思”更有意思。

  这就是家乡认同。谁都觉得自己的家乡最好。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说大点,这种认同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吧。

  任何的文化自信都建立在文化自觉之上,而这种文化自觉必须是科学的、理性的。这样你写家乡,就会找到千百年来乡土社会所传承下来的不变的精髓,同时也能看到顺着时代的变迁,乡土社会所不断变化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家乡文化,必须放在整个地区乃至民族、国家的大舞台上来观照,不能囿于一隅,要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宽阔的视野来加以梳理和筛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有意思”的乡土文化。

  我在创作《舟山有意思》时,又接手了参与编写这本《千年定海山》的任务。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一个是“段子体”,一个是学生课外读物),内容也完全不同,但对家乡故土的认知上,我觉得应该有相通相似的精神内核。

2 《千年定海山》全书共四个单元,包括“历史留痕”“人物春秋”“旧迹新景”“乡土风物”,原先计划要按照年代顺序把这些内容打乱,但当所有的文章都集拢了,我通读一遍后却觉得还不如以四个专题来架构全书内容更有特色。

  “历史留痕”记载定海史事,共八篇文章,分别记载了定海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八件史事。其中,海上河姆渡遗址上溯到史前,是定海文明最早的渊源,与余姚的河姆渡文化可谓同出一宗、一脉相承,它的发现改写了以往舟山文明史的起始年代。唐朝翁山县设址于镇鳌,为舟山岛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县治,之后虽宋称昌国,元代为州,清称定海(光绪为厅),除明清两度徙民于大陆外,作为行政枢纽的地位一直未曾变动。这两件史事,都代表了定海文明的起源。

  八件史事中,列入了明朝抗倭和清朝抗英两件大事。从全国而言,定海是抗倭、抗英的重要战场之一,而戚继光、“三总兵”的英雄传奇,在定海传颂了数百年或者百余年,是定海人民爱国精神的最重要标志。此外还列入了明清两次海禁和人口大迁徙,它造成了定海文明发展大断层,在全国也属罕见,之后一段坚韧不拔的展复史,与抗倭、抗英传奇一样,亦是定海历史上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当今出版的乡土文化读物,理当反映所处时代的声音,反映当代和今后社会发展方向,而这种声音和方向,其实从历史文化中也是有迹可循的。恩格斯说,“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一个个历史过程循环往复,最终又回到历史的原点,但已经比历史又高了一个层次。当今的定海,开放已属最强音。回顾清朝前期,定海有过一段对外开放的历史,包括当时中国四大海关之一的浙海关移址定海,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首站登陆定海,英军侵占定海期间有过四年多的自由贸易港时期,这段复杂的历史在过去的乡土文化书本中涉及不多,这次撰写了《钞关弄的历史回音》和《定海与香港,一根藤上两颗瓜》,告诉人们对外开放来之不易,理当珍惜。

  在定海历史上,还有一段值得大书特书的史事,那就是金时荣先生在《宁波商帮文化》一文中提到的“以买办商人和进出口商人为代表的宁波帮新式商人群体”,他们从事的商品交换,已经不是以小农为交换两端的传统交换,而是以中国农产品和西方工业品相交换的国际贸易。这种交换以前所未有的剧烈程度冲击着当时中国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形态,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扫清道路。其实,宁波帮商人的代表人物是定海的朱葆三、刘鸿生,因此,“宁波帮”也可以称呼为“定海帮”,只不过当时定海县隶属于宁波府而已。对于这段历史,我们特别以八千字的长文《定海康白度》进行介绍,这是本书唯一的一篇长文,以展现定海人在那个社会经济大变革时期的历史性的大作为。

  乡土文化读物的编撰并非像编撰地方志一般需要不遗巨细,而应择其重要史事,深度展示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乡土文明特征和本质。定海历史上八件大事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以及它们对于今天社会发展的意义,是巨大和深远的。

3 《千年定海山》第二单元是“人物春秋”,七篇文章介绍了十位人物,宋朝的柳永,明朝的张信,元朝的干文传,清朝的蓝理、缪燧、黄式三、黄以周,现当代的金性尧、何为、三毛。定海名人资源在舟山各县区中最多,“人物春秋”中所列的,哪怕再加上“历史留痕”中写到过的,也只是较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十位人物或者对定海作出过杰出贡献,或者本身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出生在定海抑或在定海留下过深刻印记。他们是定海文化的宝贵财富。

  名人文化之所以成为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不仅因为它是文化命脉和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更因为它能够把我们所希望弘扬的思想品德人格化,并且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渗透、浸润和普及的教化作用。更进一步说,它还可塑造地方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打造独特的地方文化品牌。近年来定海推出的已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三毛文学奖”,便是成功之例。《千年定海山》所载十位人物,在过去的岁月中,演绎了或波澜壮阔、或精彩绝伦、或使人动容、或令人扼腕的故事。这些故事使定海的历史文化变得更加生动和清晰起来,也给定海留下许多文化故迹和人文精神。人杰地灵才是文化之邦,定海的城市形象和这些名人的光辉系于一体了。

  在本书第三单元“旧迹新景”中,我们为大家介绍了定海的南洞艺谷、三忠祠、同归域、大鹏岛、鸟岛、祖印寺和老街等七个旧迹和新景。这些旧迹新景,有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和精神内核,蕴涵着爱国主义、民族大义、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积德从善、淡泊宁静等人文内涵。阅读这些篇章,继而踏访实地,能够给人带来另外一番人文熏陶和美的感受。

  本书第四单元“乡土风物”,记叙了定海的两种仙果——金塘李和晚稻杨梅。称之为仙果,自然就会有不同于一般水果的独特美味,也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奇特的民间传说;这个单元还记叙了定海的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跳蚤舞与跳蚤会,那是活化的历史,是历史上民间文化的活化流变,它包含着乡土文化中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

4 《千年定海山》的意义,除了内容还在于文本,以一种纪实散文的体裁,将定海乡土文化最精华部分,翔实又简洁、通俗又深刻、朴素又生动地叙述出来,不追求艺术散文的雅致华美,但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意义。这同样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新的文本感受。

  纪实散文,记的是实人、实事、实地、实物,抒情和议论的成分极少,更没虚构与想象。与重在抒情、文笔优美、结构精致、首尾呼应而主题往往单一的艺术散文不同,它更注重较大的信息量,思考的也不是某个人生哲理,而是更重大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即或落于小处细部,也多是小中见大,能折射和映照出有关历史变迁、社会变化、时代风云、文化走向甚至人类命运等大景观。这种纪实散文极其适合乡土文化写作,因此参与此书撰写的作家,几乎都一致采用了这种文体。

  这就与中学课本中的艺术散文形成了一种差异性。进入中学课本的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等“白话美文”历史范本,以及“杨朔模式”和秦牧、冰心、吴伯箫、碧野、刘白羽等作家的当代散文,是多年来一直视作正统的艺术散文,我在读中学时读到的语文课本大多属于此类。前不久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了篇千字文《海上石屋》,承蒙“夜光杯”首席编辑南妮在微信朋友圈谬赞“可当学生的散文教材”,我想大约也是因为该文有点像此类艺术散文吧。

  惶恐之际也曾想到,散文不只是艺术散文一种。巴金《随想录》,余秋雨《文化苦旅》,贾平凹的商州文化系列散文,李辉的文化名人大特写和讲述美国著名刊物《时代》杂志与中国20世纪历史之间故事的《封面中国》,邵燕祥、魏明伦、公刘、牧惠等杂文,以及台港作家柏杨、李敖、三毛、龙应台、董桥等人的作品,都是不同写法的散文作品。而回顾文学史,其实像周作人、林语堂、沈从文、梁实秋、胡适等人的散文,也明显区别于中学生课本常见的艺术散文。

  显然这又是题外话了,好在这篇短文的题目就叫《〈千年定海山〉题内题外话》。究竟是题内还是题外话,也就是见智见仁的事了。[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