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邻》唐朝·杜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南邻》唐朝·杜甫

《南邻》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孔夫子旧书网

[1] 《南邻》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写作者过访南邻朱山人家,朱山人热情相待,又趁秋水初涨,陪同乘船游览,到黄昏月上,才亲自送其归家。全诗用两幅画面组成,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下半篇又换成另一幅江村送别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作品名称 南邻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品原文

南邻⑴

锦里先生乌角巾⑵,园收芋栗未全贫⑶。

惯看宾客儿童喜⑷,得食阶除鸟雀驯⑸。

秋水才深四五尺⑹,野航恰受两三人⑺。

白沙翠竹江村暮⑻,相对柴门月色新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南邻:指杜甫草堂南邻朱山人。

⑵锦里: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⑶芋:芋头。栗:板栗。

⑷宾客:一作“门户”。

⑸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

⑹深:一作“添”。

⑺航:小船。一作“艇”。

⑻村:一作“山”。暮:一作“路”。

⑼对:一作“送”。柴门:一作“篱南”。

白话译文

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

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

秋天锦江里的水深才不过四五尺,野渡的小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

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送我们出柴门,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在西南漂泊时期。在成都,作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在作者居住的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朱山人)。月夜,朱山人送作者离开。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回家以后,杜甫写了这首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