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原野风 》愁怨千古的诗风流(张开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原野风 》愁怨千古的诗风流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原野风 》愁怨千古的诗风流中国当代作家张开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原野风 》愁怨千古的诗风流

退休归乡闲适于家,自然也就习惯了山村清冷恬然的田园生活。每日里,吃吃转转,睡睡看看,无所事事,闲云野鹤一般。习惯了,亦不以为然,心中反倒隐隐𬸣飞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忧郁甜美的怡然。

也常有例外。每至霜秋叶落时节,夜阑人静之时,冷冷月光入室,飒飒树涛敲窗,唧唧蛩鸣惊寒,禁不住地辗转反侧于床,尤为难耐的便是那阵阵如泣如诉,凄迷的风吹叶落声…… 耐及天灰亮,走出去静静地立在院中,任东天残月冷丽如冰,任晓风凉冷似水,仰首朗朗苍穹,思绪竟风飞万里云天。

难怪古今文人墨客面对霜天冷月,叶落雁归,凄绝地体味到了风物人生的美丽与缺憾,不由得神思飘飞,种种忧国忧民的伤怀感慨涌胸而出,便落笔为诗,为画,为曲…… 成了他们的血泪喷洒,而绝非无聊才子们的吟风弄月的作秀。

绵长的中华文史上,便有了诸如:战国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萧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西晋陆机的“悲落叶于劲秋”。唐代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元代马致远的“送客时,秋江冷。商山琵琶断肠声”。清代曹雪芹的“潇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这些清词丽句,无不是诗人们将已失的美好意象于瑟瑟秋风,潇潇秋雨中复苏,倾吐出了他们心上秋的千古风流绝响。

总观古今的那些伤秋,悲秋,吟秋,祭秋的辞诗中,最为动人情怀、令多情读者夜不能眠的该是那些感慨秋日佳期如梦,天各一方的离情别恨的诗赋。一如曹丕的《燕歌行》中的“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李白的《子夜关歌》中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陈玉兰的《寄夫》中的“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字字句句语浅情深皆血泪滴成,无不令人欲泪不能,欲诉不成。

而从秋的意境感叹人世沧桑的与对遥远故土的眷恋;由凭吊古迹而引发的事业无成及精神折磨的痛楚;由人生若转蓬浮萍漂泊而滋生的种种千古共有的秋愁与哀痛,才又使咏秋的诗赋历久而不衰。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霎时长风四起,泣泪潇潇,壮丽无比。又如孟浩然的《四寒有怀》中的“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再如刘禹锡的《秋风引》中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燕群” 这类悲秋的愁怨思绪几乎从历代著名诗人那里都可以顺手拈来。再如杜牧的《旅宿》中的“寒灯思归事,雁断惊愁眠。”李颀的《送魏万之京》中的“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马戴的《灞河秋后》中的“落叶他乡树,寒灯初夜人。”而到了宋元的词曲中的秋愁怨辞则又达到了别样天地境界。像张养浩的《山坡羊》曲中的“黄花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恰道是花逊风流,人增风流。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竟具如此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将人们心上的秋推到了千古风流的极致。

可惜的是与那些多情洒脱的唐宋元诗人相比,后世追之莫及的文人的心上,却多了几份彼此相轻、相妒的矫情,哪里还有一点儿前代诗人坦荡豪爽,纯真可爱,光彩照人的风流影子?所以后世也就再无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晾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也就再无高适的《送李府之峡中王少府贬长沙》的“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雁归无封收。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也更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千古绝响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也更无元代郑光祖的《普天乐》曲中的“楚天秋,山叠翠,……气呵做了江风淅渐,愁呵做了江声沥沥,泪呵弹做了江雨霏霏。”真道是丽句天成,超脱了一切世俗,流露出了赤子般的纯真深情。他们心上的秋咏出的是无一己的悲欢,无一时一地的局限,而是超越人生的枝蔓直达人生的底蕴,句句无不闪烁着人格操守的光芒。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世人听到的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感悟人生的怆情千古的风流咏叹!

及至封建社会末世,曹雪芹则把自己心上秋泪的灵光,莹莹灼灼地倾吐进了大观园秋爽斋中一群妙龄才女们的心上,任她们的红唇绣口吐出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秋菊诗。不妨摘来林黛玉三首诗中的句子以品赏: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咏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雁归蛩病可相思?”《问菊》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菊梦》

所以,这世上便有了林黛玉以玉为心,以心为情,以情为爱,以爱为愁,以愁为泪,以泪为魂的一个孤标傲世,而又高洁得令善良哭泣的才女。林黛玉,就是玉碎的刹那间玉泪迸溅成的诗。

心上秋,永远是人类愁怨千古的诗风流。[1]

作者简介

张开生,山西运城垣曲人。中学退休教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