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古书中寻活字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书中寻活字汇》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原文及解析

古书中寻活字汇,是说得出,做不到的,他在那古书中,寻不出一个活字汇。【首先提出自己对“古书中寻活字汇”的看法和观点,后文作进一步论证。“古书中寻活字汇”是施蛰存提出的观点,具体可见作者《“感旧”以后》、《扑空》等文,本文即是对此观点的批驳,通观全文可知,所谓“活字汇”就是指被大多数人所认识和使用的字和词,而“死字汇”就是生僻的不再流行的需要通过注释才能理解其含义的字和词。】

假如有“可看《文选》的青年”在这里,就是高中学生中的几个罢,他翻开《文选》来,一心要寻活字汇,当然明知道那里面有些字是已经死了的。然而他怎样分别那些字的死活呢?大概只能以自己的懂不懂为标准。但是,看了六臣注②之后才懂的字不能算,因为这原是死尸,由六臣背进他脑里,这才算是活人的,在他脑里即使复活了,在未“可看《文选》的青年”的眼前却还是死家伙。所以他必须看白文。

诚然,不看注,也有懂得的,这就是活字汇。然而他怎会先就懂得的呢?这一定是曾经在别的书上看见过,或是到现在还在应用的字汇,所以他懂得。那么,从一部《文选》里,又寻到了什么?【以上两段详细说明从“古书中寻活字汇”而不可得的情况,那就是自己无法确定古书中的字汇是“活”还是“死”,因为字的“活”和“死”是针对具体对象的相对性概念,无法通过自己的认知而推广到大多数人。】

然而施先生说,要描写宫殿之类的时候有用处。这很不错,《文选》里有许多赋是讲到宫殿的,并且有什么殿的专赋。倘有青年要做汉晋的历史小说,描写那时的宫殿,找《文选》是极应该的,还非看“四史”《晋书》③之类不可。然而所取的僻字也不过将死尸抬出来,说得神秘点便名之曰“复活”。如果要描写的是清故宫,那可和《文选》的瓜葛就极少了。

倘使连清故宫也不想描写,而豫备工夫却用得这么广泛,那实在是徒劳而仍不足。因为还有《易经》和《仪礼》④,里面的字汇,在描写周朝的卜课和婚丧大事时候是有用处的,也得作为“文学修养之根基”,这才更像“文学青年”的样子。【以上两段是对施蛰存认为读《文选》对“描写宫殿”有用的观点的批驳,认为此举不过是“将死尸抬出来”而已,并且由此推广,那就还应该学习《易经》和《仪礼》的字汇以备用于描写“周朝的卜课和婚丧大事”。】

十一月六日

注释

①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九日《申报·自由谈》。

② 六臣注:《文选》在唐代先有李善注,后有“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注,合称六臣注。

③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的合称。《晋书》,唐代房玄龄等撰,记述晋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④ 《仪礼》:又称《礼经》,儒家经典,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资料的汇编。[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