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古公迁岐》

thumb|350px|right|原图链接图片来自太平洋摄影博客网]] (节自 《周本纪》)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①,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②,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

目录

原文

   (节自 《周本纪》)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①,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②,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 “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③。

渡漆沮、梁山、止于岐下④。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⑤。作五官、有司⑥。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译文

古公亶父恢复和继承后稷、公刘的事业,广积德,多行义,全国的百姓都感戴他。这时,戎狄薰育来攻伐,想夺取财物。古公知其意,便把财物给他。不久,又来攻伐,想夺取土地和百姓。百姓个个怒气冲冲,要与他们开战。古公对百姓说: “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谋利益的。现在,戎狄来攻伐是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归我和归他,有什么分别呢? 你们为我而和他们开战,便要杀死许多人的父子,以此来让我做一国之君,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随离开豳这个地方。

渡过漆沮二水,走过梁山,一直到了岐山之下才住下来。豳地的百姓感激古公的仁德,全都扶老携幼又跟随归附他于岐山之下。其他国的人,听说古公有仁义,也多来归附。于是,古公果断改革戎狄的风俗,修筑起城郭房屋,让他们一村一村分别居住,又设置各有其责的五个官职来进行管理,百姓都生活得很快乐,载歌载舞来颂扬他的功德。

鉴赏

本文介绍了周族领袖、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迁岐的原因及迁岐后的仁德之举。周族的先祖公刘由邰迁于豳,古公亶父继承其先祖事业,积德行义。但戎狄一再来侵犯,他不愿“杀人父子而君之”,故毅然离开豳地。古公的“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充分表现了他“以民为本” 的“民本”思想。

接着,文章写古公到岐山之后,豳地百姓感他的仁德,又跟随复归于他;其他国的百姓,“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于是,古公改戎狄之俗,修城建村,设五官有司,安置和管理百姓。民乐而颂其德。

文章以古公的话突出他的仁义善德和 “民本” 思想,因而他能得民心,顺民意,促使周族的兴旺发达。[1]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