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召平吊萧相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节自 《萧相国世家》) 汉十一年,陈狶反①。高祖自将,至邯郸②,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侯事中③。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

原文

   (节自 《萧相国世家》)

汉十一年,陈狶反①。高祖自将,至邯郸②,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语在淮阴侯事中③。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④,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

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谓相国曰: “祸自此始矣! 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⑤,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悦。”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译文

汉十一年的时候,陈狶谋反,自称代王。高祖亲自带兵去征讨。军队到达邯郸,这件事还没完结,淮阴侯韩信却在关中谋反了。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杀了淮阴侯。这件事的详细情节已载于 《淮阴侯列传》 中。汉高祖听说淮阴侯已被诛杀,便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并加封他五千户的地盘,又派兵士五百人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护卫。萧何骤然身荣,朝中众位大臣都来庆贺,惟独召平这个人来哀悼。

召平这人,本是秦朝时的东陵侯,秦朝破灭后,便成了普通百姓。他贫穷,便在长安城东郊种瓜。他种的瓜很好,所以世人俗称他的瓜为东陵瓜,这是按召平原来的爵位命名的。召平来到相国府,对萧何说: “你的灾祸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你想,皇上带兵征讨叛逆,天天风餐露宿于原野。而你则静守宫中,不是在外攻城征战。然而却要加封你,派人护卫你。这无非是因为,目前淮阴侯正在关中作乱而需要安抚你的缘故。我看,皇上已在心中怀疑你了。所以派卫士护卫你,并不是宠信你。我希望你辞谢这些封赏,不要接受它。并且还把自己的私有家财全部拿出来补助军饷,那么,皇上的心里就十分高兴而喜欢你了。” 相国萧何按照召平的计划行事,高帝果然很喜欢他。

鉴赏

古人云: “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是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在顺境时一定要考虑到其负面影响,否则,灾难就可能降临。本文记述的是召平在萧何荣升相国,众大臣皆来庆贺之时,召平却独来凭吊萧何,提醒他灾祸就要开始! 这是极具政治眼光的表现。

文章先写萧何受封赏。其缘由是他给吕后献计,诛杀了淮阴侯韩信。当年,他月下追韩信,使韩信辅佐刘邦打下了天下,如今又用计诛杀韩信,故留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俚语。在他得封相国,极享荣华富贵之际,独有召平来吊,这与众大臣的庆贺及隆重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犹如鹤立鸡群,造成悬念,让人急问: 这是为什么?

接着,作者不急于回答,而是先宕开一笔,介绍召平是原秦国的东陵侯,秦亡之后不愿为官,作布衣之士,因贫种瓜于长安城东。因瓜美,被世人赞为东陵瓜。这一简介绝非闲笔,暗示了召平是一个极富政治斗争经验而又淡出官场的智者。然后,写他给萧何的进言,以呼应 “独吊” 的原因。这就是: 萧何无战功而被封赏,是因为韩信与其它异姓诸侯王纷纷反汉,汉高帝刘邦怕萧何也反,故先以封赏以安其心,实际上并非宠信他,而是对他已有怀疑。祸事即将降临萧何头上,因而建议萧何“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以取得刘邦的欢心。萧何从其计,乃得免祸。

召平之所以能具卓识远见,是因为他洞悉历代帝王那种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的狠毒心理,遇事能从反面去思考问题,从而能给萧何提出好的建议。在这点上,应该说他比狡诈的萧何更具政治家的头脑。[1]

史记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