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使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使時》

原文

相如欲諫,業已建之[2],不敢,乃著書,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且因宣其使指[3],令百姓知天子之意。其辭曰:

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4],威武紛紜,湛恩汪涉,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5]。於是乃命使西征,隨流而攘,風之所被,罔不披靡[6]。因朝冉從䮾,定筰存邛,略斯榆,舉苞滿[7],結軼還轅,東鄉將報[8],至於蜀都。

耆老大夫薦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儼然造焉[9]。辭畢,因進曰:「蓋聞天子之於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10]而已。今罷三郡之士,通夜郎之塗,三年於茲,而功不竟[11],士卒勞倦,萬民不贍。今又接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此亦使者之累也,竊為左右患之。且夫邛、筰、西僰之與中國並也,歷年茲多[12],不可記已。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並[13],意者其殆不可乎! 今割齊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無用[14],鄙人固陋,不識所謂。」

使者曰:「烏謂此邪[15]?必若所云,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16]。余尚惡聞若說[17]。然斯事體大,固非觀者之所覯也[18]。余之行急,其詳不可得聞已[19],請為大夫粗陳其略。

段意

相如奉使巴蜀了解民情,認識到通西南夷的弊病,因作《難蜀父老》以諷諫天子。此文先假設蜀父老之言,批評朝廷之通西南夷是勞弊民力以事無用,非仁德之舉。後又假借使者之駁難,申說通西南夷,乃是天子欲建「非常之功」而作的「非常之事」,雖然於百姓有勞,卻是德化夷狄、安定天下的大業。全文意在批評朝政之失,卻故為駁難之辭辯解,既照顧了天子顏面,又寄寓了諷喻之旨。正意反說,意旨深沉。

注釋

  [1]不為用:即無用之意。

  [2]此指通西夷之事本由相如建言。

  [3]籍:藉,借。風:諷喻。因宣其使指:乘機說明出使的意圖。

  [4]六世:自高祖至漢武帝共已六世。

  [5]湛:通「沉」,深也。汪濊(hui):深廣。群生:蒼生、百姓。澍(shu)濡:雨水使物滋潤。澍,時雨。方外:邊遠地區。

  [6]攘(rang):使之退卻。罔不:無不。披靡:草隨風倒偃。

  [7]略:邊行邊取。苞滿:古西南少數民族。

  [8]結軼(zhe):終止前行而回車。結:還。軼,通「轍」,車跡。東鄉:東向。將報:將還報天子。

  [9]耆(qi)老:指老年人,六十曰耆。薦紳:同「縉紳」,指士大夫有官位者。儼然:莊重貌。造:登門,至。

  [10]羈縻勿絕:牽制之,使不斷絕。羈,馬絡頭。縻,牛繩。

  [11]罷(pi):使之疲頓。塗:道。竟:完成。

  [12]並:並存。茲多:很多。茲,更,愈加。

  [13]此句意為雖有仁德不能招來,雖有強力不能併吞。

  [14]割:此謂削割、削弱。齊民:平民。附:增益。弊:使之困弊。所恃:指中國之人。無用:指西南夷。

  [15]此句意為:哪能這樣說呢。

  [16]巴、蜀原亦為邊遠之地,後歸中原統治,改變了服式、民俗。

  [17]此句意為:我尚且不願(厭惡)聽這種說法,何況是有遠識的人呢!

  [18]斯事體大:這件事有關大體,意義極大。覯(gou):見。

  [19]意謂:我急於還報,不能為你們詳述。[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