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记· 韩世家釐王三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 韩世家釐王三年》

原文

秦败我二十四万,虏喜伊阙[2]。五年,秦拔我宛[3]。六年,与秦武遂地二百里[4]。十年,秦败我师于夏山[5]。十二年,与秦昭王会西周而佐秦攻齐[6]。齐败,湣王出亡[7]。十四年,与秦会两周间[8]。二十一年,使暴救魏[9],为秦所败,走开封[10]。

二十三年,赵、魏攻我华阳[11]。韩告急于秦,秦不救。韩相国谓陈筮曰[12]:“事急,愿公虽病,为一宿之行[13]。”陈筮见穰侯[14]。穰侯曰:“事急乎? 故使公来。”陈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为公之主使乎[15]? 夫冠盖相望[16],告敝邑甚急[17],公来言未急,何也?”陈筮曰:“彼韩急则将变而佗从[18],以未急,故复来耳[19]。”穰侯曰:“公无见王[20],请今发兵救韩。”八日而至[21],败赵、魏于华阳之下。是岁,釐王卒,子桓惠王立[22]。

段意

写第九世韩釐王时的战事。主要有:三年,先攻秦而后被秦所败。五年,秦克韩宛城,六年割武遂于秦。十年,又败于秦。十二年,助秦败齐。二十一年,援魏,被秦所败。末年,赵、魏伐韩,韩求救于秦,陈筮巧言说动穰侯,秦出兵援韩,败赵、魏于华阳。韩釐王卒,其子桓惠王立。

注释

  [1]周:《秦本纪》、《六国年表》作“韩”。

  [2]虏喜:俘虏了公孙喜。伊阙:山名,在今河南洛阳南。

  [3]宛:韩邑,在今河南南阳。

  [4]与秦:割让给秦。

  [5]夏山:不详。

  [6]秦昭王:嬴稷,前306—前251年在位。西周:小国名,都河南(今河南洛阳西)。

  [7]湣王:齐湣王田地,前300—前285年在位。出亡:出齐都逃亡。

  [8]两周: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

  [9]暴(yuan):韩将。

  [10]走:逃跑。开封:魏邑,在今河南开封南。

  [11]华阳:山名,在今河南郑州南。

  [12]陈筮(shi):齐人,此时仕韩。

  [13]以上二句:您虽病,希望连夜到秦国去一趟。

  [14]穰(rang)侯:秦宣太后执政,任用其异父弟魏冉为相,封穰侯。

  [15]此句谓,您这样可以作为您的国君的使者吗?

  [16]冠盖相望:戴礼帽的人和车辆很多,前后都能互相望见。冠,古代官吏的礼帽。盖,车篷。此谓路上韩国使臣来往不绝。

  [17]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18]此句谓,那边韩国要是危急,就会改变立场依附他国。佗从,追随他人。佗,通“他”。

  [19]以上二句:正因为还不是那么紧急,所以再派我来这里。以上几句话,暗示韩将因秦不救而将改求楚援以背秦。

  [20]无:不必。

  [21]至:秦援军至韩。

  [22]桓惠王:前272—前239年在位。[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