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记· 魏世家公孙颀自宋入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 魏世家公孙颀自宋入赵》

原文

公孙颀自宋入赵[2],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3]:“魏䓨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 今魏䓨得王错[4],挟上党[5],固半国也[6]。因而除之[7],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说[8],乃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9],战于浊泽[10],魏氏大败,魏君(为)[围][11]。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12]。”韩曰:“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13],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14]。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和也。 若从一家之谋[15],则魏必分矣。 故曰“君终无適子[16],其国可破也。”

二年,魏败韩于马陵[17],败赵于怀[18]。三年,齐败我观[19]。五年,与韩会宅阳[20]。城武堵[21]。为秦所败。六年,伐取宋仪台[22]。九年,伐败韩于浍。与秦战少梁,虏我将公孙痤,取庞[23]。秦献公卒,子孝公立[24]。

十年,伐取赵皮牢[25]。彗星见[26]。十二年,星昼坠[27],有声。十四年,与赵会部[28]。十五年,鲁、卫、宋、郑君来朝[29]。十六年,与秦孝公会(社)[杜]平[30]。侵宋黄池[31],宋复取之。

十七年,与秦战元里,秦取我少梁。围赵邯郸。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32],败魏桂陵[33]。

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34]。

二十年,归赵邯郸[35],与盟漳水上。二十一年,与秦会彤[36]。赵成侯卒。二十八年,齐威王卒。中山君相魏。

段意

以下写第三世魏惠王䓨使魏国霸业得到巩固以及后期因黩武而使局势由盛转衰。此段写魏惠王巩固霸业,使魏发展到鼎盛时期。主要包括:魏惠王继位前夕,与公中缓争位,韩、赵乘机联兵攻魏,大败魏军于浊泽,魏惠王被围,最后由于韩、赵意见分歧,联军失败。魏惠王二年,在马陵打败韩军,又在怀邑打败赵军。六年,攻取宋国的仪台。九年,在浍水打败韩军。此时,秦国乘机东进,攻魏少梁,虏魏将公孙痤,占领庞城。十年,攻取赵国的皮牢。十五年,处于中原的鲁、卫、宋、郑的君主朝见魏惠王,魏惠王又成为中原的领袖,霸业得以巩固。十七年,与秦交战于元里,失去少梁。十八年,攻克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军采取“围魏救赵”法,在桂陵打败魏军。从此,形成魏、齐争雄,但魏国实力仍很雄厚。十九年,在襄陵打败诸侯联军,又筑长城以御秦。二十年,与赵定盟。二十一年,与秦会于彤地。

注释

  [1]公中(zhong)缓:魏武侯子,与惠王争位,后奔赵。

  [2]公孙颀(qi):魏人。宋:国名。

  [3]韩懿侯:韩国国君,前374—前363年在位。

  [4]得王错:得到王错的辅佐。王错,魏大夫,后奔韩。

  [5]挟:控制。上党:地区名,在今山西东南部。

  [6]固半国也:也等于半个国家了。

  [7]因而除之:趁机除掉他们。

  [8]说:通“悦”。

  [9]赵成侯:赵国国君,前374—前350年在位。

  [10]浊泽:魏地名,在今山西运城西南。

  [11]围:被围。

  [12]我且利:对我们将有利。

  [13]不强于宋、卫:不会比宋国、卫国强。

  [14]以:挥使。少卒:少壮的士兵。

  [15]一家:指韩国。

  [16]君终无適子:国君死了,没有嫡子嗣位。適,通“嫡”。

  [17]马陵:地名,在今河北大名东南。

  [18]怀:魏邑,在今河南武陟西南。

  [19]观:邑名,在今山东范县西北。

  [20]宅阳:邑名,在今河南荥泽东。

  [21]武堵:地名,在今山东武城西。

  [22]仪台:台名,在今河南虞城西南。

  [23]取庞:占领了魏国的庞城。

  [24]孝公:秦孝公,秦国国君,前361—前338年在位。

  [25]皮牢:地名,在今山西翼城东。

  [26]见:通“现”。

  [27]星:陨星。

  [28]鄗(hao):赵地名,在今河北柏乡北。

  [29]鲁:指鲁恭侯。卫:指卫成侯。宋:指宋桓侯。郑:指郑釐(xi)侯。

  [30]杜平:邑名,在今陕西澄城东。

  [31]黄池: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

  [32]田忌:齐将。孙膑:兵家,齐军师。

  [33]桂陵:地名,在今河南长垣西北。

  [34]塞固阳:在固阳筑关塞。固阳,魏邑,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北。

  [35]归:归还。

  [36]彤:秦地名,在今陕西华县西南。[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