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记· 魏世家昭王元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 魏世家昭王元年》

原文

二年,与秦战,我不利。三年,佐韩攻秦,秦将白起败我军伊阙二十四万[3]。六年,予秦河东地方四百里[4]。芒卯以诈重[5]。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为西帝[6],齐湣王为东帝。月馀,皆复称王归帝[7]。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阳之城[8]。

十年,齐灭宋,宋王死我温[9]。十二年,与秦、赵、韩、燕共伐齐,败之济西[10],湣王出亡[11]。燕独入临菑[12]。与秦王会西周[13]。十三年,秦拔我安城[14]。兵到大梁[15],去。十八年,秦拔郢 [16],楚王徙陈[17]。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段意

写第六世魏昭王遫继位后,秦取“远交近攻”策略,魏在秦的攻击下不断衰弱。其中包括:魏昭王元年,秦克魏襄城。二年,与秦战失利。三年,与韩联合抗秦,败于伊阙,死伤惨重。六年,被迫割河东地予秦求和。七年,秦克魏城六十一座。九年,秦克魏新垣、曲阳二城。十二年,与秦会于西周。十三年,秦克魏安城,兵临大梁城下。直至魏昭王卒,其子安釐王继位。

注释

  [1]昭王:名遫(sù)。前295—前277年在位。

  [2]襄城:魏邑,在今河南襄城。

  [3]白起:秦名将,屡建战功,后为相国范睢所忌,被迫自杀。伊阙:山名,在今河南洛阳南。二十四万:指歼灭韩、魏两军共数。

  [4]河东:地区名,即今山西运城地区。方:方圆;纵横。指面积。

  [5]芒卯:魏大臣。以诈重:因智诈而被魏重用。

  [6]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前288年,秦昭王与齐湣王争为帝,秦称西帝,齐称东帝。不久,齐湣王去帝号,秦昭王不得已也去帝号。

  [7]归帝:去掉帝号。

  [8]新垣:魏邑,在今山西垣曲。曲阳:魏邑,在今河南济源西南。

  [9]宋王:宋康王子偃。我温:魏国温邑。温,在今河南温县。

  [10]济西:济水之西。

  [11]出亡:逃出国都。

  [12]临菑:即临淄,齐都。

  [13]西周:战国时小国,都河南(今河南洛阳西)。

  [14]安城:魏邑,在今河南原阳西南。

  [15]兵:指秦军。

  [16]秦拔郢:前278年秦将白起破郢。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北。

  [17]楚王:楚顷襄王熊横,前298—前263年在位。徙陈:迁都于陈。陈,在今河南淮阳。[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