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史记· 魏世家是何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史记· 魏世家是何也》

原文

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绝韩上党而攻强赵[4],是复阏

与之事[5],秦必不为也。若道河内[6],倍邺、朝歌[7],绝漳、滏水[8],与赵兵决于邯郸之郊,是知伯之祸也,秦又不敢。伐楚,道涉(山)谷[9],行三千里,而攻冥厄之塞[10],所行甚远,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若道河外[11],倍大梁,右(蔡左)[上蔡]、召陵[12],与楚兵决于陈郊[13],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卫与齐矣[14]。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15],非魏无攻已[16]。

秦固有怀、茅、邢丘[17],城津以临河内[18],河内共、汲必危[19];有郑地[20],得垣雍[21],决荧泽水灌大梁[22],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过而恶安陵氏于秦[23],秦之欲诛之久矣[24]。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邻[25],听使者之恶之,随安陵氏而亡之[26],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27],南国必危[28],国无害(已)[乎]?

段意

此段为劝魏王不可亲秦伐韩理由之三。魏无忌提出:秦好惹事,灭韩之后又起事端,攻赵,如果走上党之路,则重蹈阏与之役的覆辙,秦必不为也;如果取河内之道,则重演知伯之灾祸,秦又不敢。攻楚,如果取道涉谷,路远且险,所攻甚难,秦又不为也;如果走河外之路,秦又不敢。攻卫与齐,两国均在魏之东,秦不会越魏以攻。那么,可攻者谁?非魏而何? 因为一,秦筑城于垝津,兵临魏河内,河内各地吃紧;二,秦亡韩,夺垣雍,居高临下,必决荧泽水淹大梁,大梁必亡;三,魏使者在秦面前中伤魏安陵君,秦之欲诛安陵君久矣,安陵地近大梁,秦并安陵则大梁必危;四,秦之叶阳、昆阳与魏之舞阳邻近,安陵氏亡,则秦军可绕过舞阳之北,向东逼近许地,魏之南部必危。凡此,难道对魏国无害吗?

注释

  [1]无事:意为喜欢和平,不好惹事。

  [2]更事:再起事端。

  [3]就:趋。易与利:最容易与最有利的。

  [4]绝:越过。

  [5]复:重蹈。阏(yu)与:韩邑。前207年,秦派胡阳攻韩,围阏与。赵使赵奢救之,大败秦军。

  [6]道:经过。

  [7]倍:通“背”。

  [8]绝:切断。

  [9]涉谷:往楚之险路。

  [10]冥厄:楚之险塞,即今河南的平靖关。

  [11]河外:战国时称黄河以南地区。

  [12]右:指右面。上蔡:楚邑,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召(shao)陵:楚邑,在今河南郾城东。

  [13]陈:楚都,在今河南淮阳。

  [14]不攻卫与齐:因为卫与齐在魏之东,秦自然不会越魏以攻。

  [15]兵出之日:指秦兵出动之日。

  [16]此句谓,除了攻魏,没有第二个目标。即非攻魏不可。

  [17]固有:本来就拥有。

  [18]城:筑城。垝(guǐ)津:地名,为古黄河渡口,在今河南浚县。临河内:兵临河内各地。

  [19]共(gong):邑名,在今河南辉县。汲:邑名,在今河南汲县西。

  [20]有:占领。

  [21]垣雍:邑名,在今河南原阳西。

  [22]荧(yíng)泽:泽名,故址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西汉以后渐淤为平地。

  [23]出过:出访。 恶(wù):中伤。 安陵氏: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后代以邑为氏,故称安陵氏。安陵,魏邑,在今河南鄢陵西北。

  [24]诛:灭。安陵逼近大梁,秦并安陵则大梁危。

  [25]叶(旧读she)阳:秦邑,在今河南叶县南。昆阳:秦邑,在今河南叶县。舞阳:魏邑,在今河南舞阳西北。

  [26]随:听从。

  [27]以东临许:向东进逼许地。许,国名,在今许昌东。

  [28]南国:指魏之南部。[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