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哈姆雷特》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深奧且最精華的一部,推測為是莎士比亞於1599年至1602年間所創作。
是他最負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劇本。也是莎士比亞篇幅最長的戲劇。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復仇記》,描述叔叔克勞狄斯謀害哈姆雷特的父親,篡取王位,並娶國王遺孀喬特魯德;主人公哈姆雷特在為含冤而死的先王報仇之過程中,所透露的外在矛盾與內心糾結,被評為優秀的作品。
《哈姆雷特》具有深刻的悲劇意義、複雜的人物性格以及豐富完美的悲劇藝術手法,代表著整個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1]
目录
劇情概要
哈姆雷特在其父丹麥國王打敗挪威軍隊後前往維滕貝格大學,但之後忽然傳來父親猝死的消息。國王的弟弟克勞迪自行宣布繼承王位,並迎娶前國王遺孀,也就是哈姆雷特的母親葛楚為新皇后。
全劇始于丹麥王國的艾森諾城堡,一隊站崗哨兵驚恐的發現去世國王的鬼魂。當時哈姆雷特的朋友赫瑞修也在場,他問鬼魂是否有冤屈,但鬼魂一語不發就消失了。
找出事情的真相
第二天丹麥皇宮舉辦典禮慶祝克勞迪和葛楚的婚禮。新國王要哈姆雷特不要再沉溺於悲傷,但當他再次獨處時,仍忍不住對於叔父篡位以及母親迅速改嫁一事憤恨不平的心情。這時他的朋友赫瑞修和昨晚看到鬼魂的士兵們前來報告昨天的際遇,哈姆雷特決心調查此事找出事情的真相。
當天晚上他和赫瑞修他們一起到城堡上去觀察動靜。正當哈姆雷特責備他們喝得太多以至於看到幻像時,那鬼魂又出現了。它把哈姆雷特叫過去,小聲的告訴他一個驚人的秘密:他是被謀殺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他是被克勞迪從耳朵里灌進毒藥毒死的,並要求哈姆雷特為他報仇!得知這個消息的哈姆雷特十分震驚,他平復心情回到士兵們那裡,要求他們發誓對今天的所見所聞保守秘密。
哈姆雷特並不清楚他所看見的鬼魂究竟真是他父親,還是化作他父親樣子來拖他下地獄的魔鬼。於是他藉由裝瘋賣傻,想試探叔父的反應,希望可以找出一些蛛絲馬跡,或是甚至有機會能夠一舉消滅叔父克勞迪亞。
哈姆雷特裝瘋賣傻
哈姆雷特裝瘋的行徑,讓叛國且不忠的克勞迪亞上勾了,這還得特別感謝國王愚昧的波蘭裔御前大臣─波隆尼爾。波隆尼爾相信哈姆雷特真的瘋了,並咬定哈姆雷特是因為得不到自己親生女兒─歐菲莉亞的愛而發瘋。波隆尼爾不准歐菲利亞與哈姆雷特有任何關聯。波隆尼爾開始畏懼哈姆雷特在宮廷裡的勢力,為減輕內心罪惡感而盡力伺候國王。
揪出國王的尾巴
名義上,他為了找出哈姆雷特發瘋的原因,在國王示意下安排歐菲利亞和哈姆雷特見面。波隆尼爾則和國王暗中觀察。國王或許已經識破哈姆雷特的詭計,也要哈姆雷特的大學同學羅生克蘭和蓋登思鄧前來監視,哈姆雷特並未因此卸下心防,還看透了老同學突然造訪的真正用意。哈姆雷特列出一串名單,藉以重現先王被謀殺時的情景。「這齣戲將說明一切,屆時我將揪出國王的尾巴。」
主要角色
哈姆雷特 (Prince Hamlet)——丹麥王子。在城外透過遇見父王的鬼魂,知道自己父親乃遭到叔父克勞迪毒害,經過一次舞台劇的演出證明叔父克勞迪為殺父兇手...為了報復,經歷痛苦掙扎後他達成目的,整個王宮也陷入死亡的恐怖中。他最後也中了致命的毒劍死去。
克勞迪 (Claudius)——丹麥現任國王。哈姆雷特的叔父,毒殺哈姆雷特的父王後繼任王位。在哈姆雷特知道其為殺父兇手後,他百般阻撓,最後死在侄子復仇的毒劍下。
鬼魂 /丹麥前任國王(King Denmark, Ghost)——哈姆雷特的父親死後化成鬼魂。他被弟弟毒死時,哈姆雷特正在國外。
葛楚 (Gertrude)——丹麥王后,王子的親生母親。先王死後改嫁克勞迪,在莎士比亞的時代這種關係被視為亂倫,所以引起哈姆雷特的仇恨。她替哈姆雷特誤喝下克勞迪預藏的毒酒,當場身亡。
波洛涅斯 (Polonius)——克勞迪的御前大臣。他是出名的老頑固,阻撓哈姆雷特與自己女兒歐菲莉亞之間的愛情。哈姆雷特總是假裝呆頭呆腦來戲弄他。為了監視哈姆雷特,他躲在一塊掛毯後,偷聽哈姆雷特與王后的談話時,被王子一劍刺死。
雷爾提 (Laertes)——波洛涅斯的兒子。為了父親和妹妹的死用劍殺死哈姆雷特。他也死在哈姆雷特的毒劍下,儘管當時哈姆雷特沒有意識到劍是帶毒的。
歐菲莉亞 (Ophelia)——波洛涅斯的女兒。她與哈姆雷特陷入愛河,但種種阻力警告王子,政治地位使他們無望結合。作為哈姆雷特瘋狂復仇計劃的一部分,她被他無情拋棄,加上父親的死讓她精神錯亂,最終失足落水溺斃。
赫瑞修 (Horatio)——哈姆雷特在大學的好友。他沒有直接捲入王室之間的陰謀,成為哈姆雷特的傳聲筒,莎士比亞用他來烘托劇情。雖然他曾揚言要自殺,但卻是唯一活到劇終的主要角色。
劇中角色都由負盛名的演員擔任
來自於阿姆雷特傳奇(Amleth),出自十三世紀的薩克斯·格勒麥蒂克斯的作品《格斯塔·達諾拉姆》,並在十六世紀由學者弗朗西斯·迪·貝勒弗萊斯特重新講述。
也可能參考了伊莉莎白時代的《烏哈姆雷特》(Ur-Hamlet)。莎士比亞也讓演員理察·伯比奇出了名。在之後的400多年中,劇中角色都由頗負盛名的演員們來擔任。
三個早期版本
戲劇有三個早期版本,存在於《第一四開本》,《第二四開本》,和《第一對開本》當中。
版本相互之間存在著一些不同的行文、甚至是整段劇幕。戲劇的結構以及角色的深度都吸引著評論家的注意。其中的一個例子是哈姆雷特在刺殺叔叔時的遲疑,這個辯論長達幾個世紀:有些人認為這不過是戲劇拖延的手法而已,但另一些人則認為它將哲學與道德之間的問題複雜化,討論了冷血謀殺、精密復仇、欲望受挫的矛盾。
最近,精神分析家研究了哈姆雷特的潛意識,女性學家也重新分析了被邊緣化的人物歐菲莉亞和葛簇特。
「真本」難以確定
使得獨一「真本」難以確定。每個版本都與其它有所不同:
《第一四開本》(First Quarto, Q1):1603年,所謂的「壞」四開本由書商尼古拉斯·林和約翰·特倫戴爾出版,並由瓦倫丁· 西莫斯[62]印刷。Q1中的文本只有後來《第二四開本》的一半長。
《第二四開本》(Second Quarto, Q2):1604年,《第二四開本》由尼古拉斯·林出版,詹姆士·羅伯特印刷。有的版本上的時間為1605年。結果是,Q2常被定格為"1604/5"。Q2是早期版本中最長的一部,雖然它刪去了F1中的85行(可能是為了避諱詹姆士一世的王后,丹麥的安妮)。
《第一對開本》(First Folio, F1):1623年,《第一對開本》由愛德華· 布朗特、威廉、艾薩克· 雅格德出版,是第一部莎士比亞全集本。[3]
學者們的猜測
學者們常常猜測《哈姆雷特》中的波隆尼爾的原型可能來自伯利爵士威廉·塞西爾。他是高級財務主管,伊莉莎白一世的大顧問。
錢伯斯認為波隆尼爾對雷爾提的建議可以映照伯利爵士對他兒子羅伯特·塞西爾的建議。
約翰·威爾遜認為波隆尼爾的原型就是伯利,而勞斯(A. L. Rowse)則猜測波隆尼爾文縐縐的口舌類似伯利爵士。
莉蓮·溫斯坦萊 認為《第一四開本》中的名字"Corambis"暗示了塞西爾和伯利。
哈羅德·詹金(Harold Jenkins)則批評道對他人名字的直接引述或諷刺「不是莎士比亞的風格」。
希波德則假設《第一四開本》與其它版本中名字的不同,可能是由於作者不想冒犯牛津大學的學者而做的改動。
視訊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