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地雷战》焦晓雨执导电视剧(第15集)

《地雷战》是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抗战剧,由焦晓雨执导,吴樾何翯郭昊伦张立于海董姝主演。该剧讲述了赵化龙等爱国人士在日军侵华时灵活巧妙地运用地雷战术抵制日本侵略者的传奇历史故事。该剧于2015年8月3日福建综合频道首播。[1]

目录

剧情简介

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半岛海阳地区人民配合八路军展开敌后作战。村民赵化龙阴差阳错地毁掉了日军少佐小泉设计的阴谋,救出了根据地派来发展敌后游击队的李国强。赵化龙优异的表现使他被派到军区专门学习造雷技术。学习归来的赵化龙如虎添翼,根据每一次的战斗总结经验,在不同的战斗中研究发明不同的地雷,制造出一个个神出鬼没的地雷战场,炸得敌人胆战心惊,赵化龙也在战争的磨砺中成长和强大。小泉煞费苦心地请来排雷专家井上和赵化龙斗法;军区派来了化学专家汪霞协助赵化龙对付井上。日军几次击退游击队,赵化龙总结教训,在汪霞的帮助下,不断改进地雷技术,使井上无计可施。解放海阳城的战斗终于打响了,赵化龙带领游击队为攻城的八路军主力扫清障碍,小泉守城部队战败,被炸死在地雷阵中。赵化龙和他的部队又开赴新的战场。

角色介绍

赵化龙 演员 吴樾

海阳村民,阴差阳错下毁掉日军少佐小泉设计的阴谋,救出了根据地派来发展敌后游击队的李国强。后因自身优异突出的表现被派到军区专门学习造雷技术。学成归来后的他从各种战斗中总结经验,制造出一个个叫敌人胆战心惊的地雷战场。

汪缜 演员 董姝

汪缜,指导员,受军区指派,协助赵化龙对付日军的化学专家。后被日本鬼子抓住,严刑拷打下仍是不屈服。

赵二壮 演员 柯伯龙

赵化龙发小,从小一起长大,性格憨厚、为人率直,有着叫人心酸的坎坷经历。

幕后花絮

  • 《地雷战》中,吴樾首次出演农民。
  • 吴樾透露,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片场几乎全是真的炸点,而所有炸点他都亲自去完成,不用替身。
  • 该剧拍摄时正值严冬,可谓顶风冒雪,条件极其艰苦。不仅如此,由于剧情需要和导演对艺术的追求,大量危险爆炸戏和武打枪战戏很多,虽然各部门尽力避免事故,但还是难免受伤。
  • 吴樾自从进组后,两个多月期间一天未休,每天拍戏都在12小时候以上。期间因为意外被炸伤后依然坚持拍摄。
  • 《地雷战》一部剧下来用了近千斤炸药,单单“攻陷海阳”一场戏就用了60多公斤炸药。

剧集评价

电视剧版《地雷战》不论从情节内容还是人物情感上对这段传奇历史都有了更丰富的描述和扩充,剧中角色个性鲜明。(南报网评)

相对于经典的电影版《地雷战》,电视剧版《地雷战》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了抗战时期胶东人民用智慧、勇敢谱写的神奇历史。不只向经典致敬,更打造了一种情怀,进一步让年轻人体味抗战的艰辛,感受民间智慧的重量。(腾讯娱乐评)

该剧凭借“不雷人不做作”的真实抗战,巧妙的情节设计,鲜活的小人物塑造,细腻的感情线与豪放的兄弟情交错融合,勾起了中老年群体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怀旧感情,同时凭借巧妙的感情设置又非常符合年轻群体的需求,将红色作品与当下创作环境进行巧妙的结合。(网易娱乐评)

第15集介绍

文晓裳已经离开人世,人死不能复生,文大海送了一个箱子给赵化龙,内有文晓裳出嫁的嫁妆,文大海希望赵化龙将嫁妆变卖换成钱财,进购抗战物资。钱财乃身外之物,国没了家也破了,留着钱财又有何用,文大海手无缚鸡之力,只能捐献首饰为抗日尽一份力量。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行志远喝了许多杯酒,依然无法走出痛失文晓裳的悲痛,三炮怒其不争 哀其不幸,好话说尽,始终未能助其走出人生低谷。

入夜,赵化龙上门向汪缜讨教研制炸药的高招,汪缜借口赵化龙还未走出痛失爱人的阴霾,拒绝传授炸药技术。赵化龙厚起脸皮不肯离去,逼得汪缜改变主意。

汪缜研制的炸药威力强大,赵化龙认真学习揣摩,三炮进入摆放炸药药水的房间,傻乎乎地拿起两根容器管往嘴中倒,赵化龙进入房间,喝止三炮冒失的行为,他要再晚一步进房,三炮喝下药水将会肚破肠断命丧当场。

自从文晓裳逝世,行志远每天借酒消愁,浑浑噩噩渡日,与往昔相比判若两人,三炮想让赵化龙开导行志远,赵化龙觉得自己出马也于事无补,行志远想要走出阴霾,还得靠自己。

日方发现招虎山一带活动着一二千兵力的八路军,吉田决定派出高桥在内的几个助手,带兵直取招虎山,一来消灭八路军的兵力,二来打通一条交通要道。

文晓博离开日军总部,将日方出征的情报传给一个同伴,同伴出城将情报送达赵家庄。

山雨欲来风满楼,招虎山即将发生一场少见的大战,赵化龙决定在日军经过的山路埋下真真假假的地雷,虚实互补,迷惑日军的部队,将敌军全部引入到埋藏大量真雷的区域,从而来个一举歼灭。

事不疑迟,众人热火朝天在山路上埋地雷,葛小辫在埋雷过程中布下自己研发的“蜘蛛雷”,意外炸断了同伴守耕的一条胳膊,守耕被众人抬回村中,在隋风扬的医治下保住了性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