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海经》巴蛇的传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巴蛇的传说

来自网络的图片

《山海经》巴蛇的传说在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一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去做“蛇吞象”的那种不可思议、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这种人往往被自己的欲望所害。在《山海经》中有一个异兽叫做巴蛇,它就有一个关于巴蛇吞象的传说故事,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巴蛇和它吞象的传说故事。[1]

巴蛇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蛇。

据《山海经》记载,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以吞吃过往的动物为生,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巴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巴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历史记载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对巴蛇的颜色,曾看到过巴蛇的先民,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黄赤黑”。

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汉·刘向《新序·节士》:“吴为无通行,封豕长蛇,蚕食天下。”也作“长蛇封豕”。

《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皓传》:“专为封豕长蛇,肆其贪叨。”

传说故事

有一种说法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蛇,指的是巴蛇,最早出现在古籍《山海经.海内南经》中:“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蛇为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海内经》也曾记载: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这两处记载,都明确指出,古代是存在着蛇吞象,这种事迹的。当然,觉得《山海经》是神异志的人,会说这是古人脑洞大开的无稽之谈,蛇怎么可能吞象?

但是,事实也许没那么简单,《山海经》巴蛇吞象中的蛇究竟有多大,真相又是什么?

我们知道,在如今的自然界,目前最大的蛇,应该是印度原始森林中发现的一条14.85米,447公斤的巨蟒。这条巨蟒已经获得了吉尼斯认知,它吞下一个成年人是很轻松的,但是如果想要吞下体型最小的亚洲象,都是不可能的。

可知,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巨蟒,如亚马逊流域的森蚺,都不具备以象为食的能力。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山海经·海内南经》又说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看来,“蛇吞象”并不是空穴来风,《山海经》中确有记载。只是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加之巴地一带现在根本就没有大象,而人们见到的蛇却没有那么大,“蛇吞象”太有悖常理了,所以人们才觉得不可理喻。就连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发出这样的疑问:“有蛇吞象,阙大何如?”

大荒北经》中说这种蛇是黑色蛇身、青色蛇头的样子,《海内南经》中则说这种蛇是青黄赤黑四色斑斓的模样。这蛇吞食大象,三年过后才将其骨排出,如果有人食用了这种蛇的肉,还能够避免心腹疾病。甚至,对于这大蛇是怎么死的,以及死后的去处,也有人给出了说法。

六朝宋人庾仲雍在《江记》之中说:“羿(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原来,这大巴蛇是被后羿射死了,它巨大而繁多的骨头堆积成陵,这就是如今“巴陵”的由来。宋人范志明在《岳阳风土记》中说:“今巴蛇冢在州院厅侧,巍然而高,草木丛翳。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象骨山,《山海经》云‘巴蛇吞象’,暴其骨于此,山旁湖谓之象骨港。”据考证,在岳阳当地的确有巴蛇冢和巴蛇庙,还有与之对应的所谓“象骨山”和“象骨港”的地名。

这些说法是有模有样,有板有眼,似乎不容人们置疑。在远古时期,大型动物是很多的,比如恐龙之类。那么,那么大的能吞下大象的巴蛇你能说它绝对就完全不可能存在吗?别忘了,恐龙化石发现最多的就在四川自贡哦。再说大象,虽然巴地一带现在确实没有大象,但《山海经·中山经》对大巴山地区的描述显示,当时大象在当地是很常见的动物。四川的三星堆、金沙、罗家坝等遗址考古发掘中都发现了大量的象牙,囿于当时的交通,外地输入大量象牙的可能性并不大,说明大象在那个时期,在巴地是很常见的动物的说法,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说文·巴部》在阐释“巴”字时说: “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蛇),象形”,根据这个说法,“巴”的本意就是吞象的蛇。那时的巴人以蛇为图腾,旗帜上的标志也是蛇,后人还称他们为“龙蛇巴人”。这也证明了巴蛇的客观存在,而且巴蛇显然还是一种非常强大而神奇的动物,普通的蛇恐怕也难以成为巴人崇拜的对象,巴蛇能吞大象也不足为怪了。

后世的文献中还有一些疑似“巴蛇”的传说。《北堂书钞卷》中说:“禹乃负火而入,有黑蛇长十丈,头有角,衔夜明之珠,以导於禹。禹乃昼夜并行,计可三十余里......乃至一室里,有人身如蛇鳞,坐于石上,禹与言焉。”在大禹治水时,一条十丈长的“黑蛇”跟随在大禹身旁,衔着一颗夜明珠为大禹指路,使禹可以昼夜兼行,一天能走三十里,然后便在一间石室里见到了一个身上长满蛇鳞的人,大禹还与之交谈良久。不少人认为,这个故事中那个蛇鳞之人可能正是伏羲,毕竟在传说中伏羲正是“人首蛇身”。那么,这条“黑蛇”应该也就是“巴蛇”了。在巴地“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巴蛇还曾助女娲补天,人们把补天有功的巴蛇和女娲一起供奉,才导致女娲与巴蛇合二而一成了人首蛇身的形象。

鉴于此,老巴客认为,“巴蛇吞象”的说法现在还不能完全给予否定,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和研究予以应证。正因为实在难以令人置信,所以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给出貌似更合理的解释。

有人认为,巴蛇应该是代表巴人,巴蛇吞象的故事,可能是说巴人驯服和驱使大象。还有人认为,蛇和象可能都是巴人的一个氏族或部落,蛇族人战胜了象族人,从而给后人留下了巴蛇吞象的故事。[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