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就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漢元帝時命令黃門令史游為兒童識字編的識字課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韻文,內容涉及姓名、組織、生物、禮樂、職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書。該文從漢至唐一直是社會流傳的主要識字教材,同時,抄寫規範精雅 的本子也有作為臨書範本的功能。唐代以後,《急就篇》的主導蒙學教材地位方為《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所代替[1]。
簡介
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洋洋大觀,無一復字,為童蒙識字之書,文詞雅奧,非他蒙學諸書可及。《急就章》相傳為皇象所書。皇象(生卒年不詳),字休明,三國吳時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官至待中,青州刺史。其書師法杜度,精篆,隸,最工章草,筆勢沉着痛快,自然縱橫,有「實而不朴,文而不華」之評。
史料記載
△《急就章》·四卷(通行本)
漢史游撰。《漢書·藝文志注》,稱游為元帝時黃門令,蓋宦官也。其始末則不可考矣。是書《漢志》但作《急就》一篇,而《小學類》末之《敘錄》則稱史游作《急就篇》,故晉夏侯湛抵疑稱「鄉曲之徒,一介之士,曾諷《急就》,通甲子」,《北齊書》稱李鉉「九歲入學,書《急就篇》」。或有「篇」字,或無「篇」字,初無一定。《隋志》作《急就章》一卷,《魏書·崔浩傳》亦稱人多托寫《急就章》。是改「篇」為「章」在魏以後。然考張懷?《書斷》曰:「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王?雲(案此蓋引王?《文字志》之語):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然則所謂「章草」者,正因游作是書,以所變草法書之。後人以其出於《急就章》,遂名「章草」耳。今本每節之首俱有「章第幾」字,知《急就章》乃其本名,或稱《急就篇》,或但稱《急就》,乃偶然異文也。其書自始至終,無一復字。文詞雅奧,亦非蒙求諸書所可及。《玉台新詠》載梁蕭子顯《烏棲曲》,有「{君巾}邊雜佩琥珀龍」句,馮氏校本改「龍」為「紅」。今檢此書,有「系臂琅?虎魄龍」句,乃知子顯實用此語,馮氏不知而誤改之。則遺文瑣事,亦頗賴以有徵,不僅為童蒙識字之用矣。舊有曹壽、崔浩、劉芳、顏之推《注》,今皆不傳,惟顏師古《注》一卷存。王應麟又補註之,厘為四卷。師古本比皇象碑多六十三字,而少「齊國」、「山陽」兩章,止三十二章。應麟《藝文志考證》,標「真定常山至高邑」句,以為此二章起於東漢,最為精確。其注亦考證典核,足補師古之闕。別有黃庭堅本、李燾本、朱子越中本,字句小有異同。應麟所注,多從顏本,蓋以其考證精深,較他家為可據焉。
考證
《新定急就章及考證》
急就章,起源於西漢元帝史游以草書作《急就章》,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是兒童啟蒙讀物。這種書體在書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史傳「章草出於《急就章》」。歷代書家爭相傳摹,唐代宋代有了正書釋文,明代始刻於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書法家高二適開始搜集《急就章》的各種注本、考異、考校本,漢隸殘簡、碑帖以及古代字書等,對這不到兩千字的文章逐字逐句進行考證,矯正歷代所傳諸本的失誤。歷時十多年,於一九六九年寫成長篇書法學術專著—《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二零零九年五月由中國文聯出版社根據高二適原稿手書影印出版。該書保留了原來的字體大小,並以傳統古線裝,內頁面為手工宣紙[2]。
視頻
急就章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皇象 急就章 ,書法愛網,2015-8-26
- ↑ 高二適《新定急就章及考證》的出版及文獻價值(一) ,搜狐,2018-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