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战国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战国策》是先秦主要历史典籍之一。它是战国时的国别史料汇编,非一时一人之作。此书原以多种名目流传于世,或称《国策》,或名 《国事》,或题《短长》,或曰 《事语》,或云 《长书》,或标 《修书》,至汉刘向对之重作整理、编次,并以其内容“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乃定今名。此书经刘向《七略》著录后,便以12策33卷行世。至东汉高诱为之作注。唐以后该书残缺不全,有多种版本流传,主要有北宋曾巩,南宋姚宏、鲍彪,元吴师道,清黄丕烈等人的校注本。目前通行的是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出的排印本。他们都是根据清嘉庆黄丕烈士礼居重刊的宋姚氏本。[1]


  《战国策》全书共33卷,分为12策,具体为: 《东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齐策》6卷,《楚策》4卷,《赵策》4卷,《魏策》4卷,《韩策》3卷,《燕策》3卷,《宋策》与 《卫策》合1卷,《中山策》1卷。全书内容上起春秋末智伯与赵氏相争,下迄战国末齐王建入秦,约计245年,比较全面地述及了当时各国历史情况,书中有传记、故事、书信、论辩皆与各国时事相关,而又以当时众多谋臣、策士的策谋权变为中心。战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所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与尖锐激烈的社会冲突,可以说在本书中都得到了较形象具体的反映,该书还着重记载了士的活动,对他们的政治地位及政治上的作用加以肯定与揄扬,刻划了不少令人难忘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蔺相如的完璧归赵,鲁仲连的义不帝秦皆是,书中还通过有关人物说出了 “士贵”而“王者不贵”,“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论点,以及冯谖“市义”之举等,都表明了本书一定程度上的人民性。

《战国策》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战国策》的史学价值远逊于它的文学价值。本书在刻划人物性格上比 《左传》更为进步,如 《触龙言说赵太后》等篇章皆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对话生动,形象丰满。司马迁《史记》列传中的人物描写就深受其影响。在运用和创造寓言上,本书对中国寓言的发展也作出了较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诸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佳作。书中论事立意技巧甚高,文笔流畅犀利,结构曲折反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篇章皆是古代论说文的典型。西汉贾谊、晁错的政论文,北宋苏洵、苏轼的散文,都很明显受到了《战国策》 的影响。

  自刘向对《战国策》整理、研究以来,二千年间屡有学者继续作深入、广泛的研究。前述高诱、曾巩、姚宏、鲍彪、吴师道、黄丕烈等人主要着眼于校注、订补外,他们及其他一些学者还从多方面对之进行研究。如对于本书作者的考索,有认为是汉初蒯通所作(如清人牟庭相),有认为是汉初蒯通与主父偃二书合一(如今人金德健),有认为是鬼谷子、鹖冠子一类教授和张孟谈、苏秦一类学士所撰(如今人李叔毅),但更多的人则主张此书 “非一人一时所撰”。关于此书分类,南宋鲍彪、清纪昀等认为当归史部,宋晁公武、元吴师道、马端临等则认为应属子部。此外,还有学者专门研究本书中所涉及的地名,如清程恩泽、张琦皆在这方面用力甚勤。前者成 《国策地名考》20卷,有粤雅堂本; 后者成 《战国策释地》2卷(亦说3卷),有广州书局本、会稽章氏式训堂本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