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采薇图》宋 李唐

《采薇图》宋 李唐

《采薇图》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伯夷、叔齐深以为耻,表示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逃隐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境),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临死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示了坚决不屈服的志向。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著力刻划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著;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作者著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

目录

画家 李唐生平

李唐(约1085-1165),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勤奋好学,颖慧过人,诗文书画俱佳,拜萧照为师。在人物画创作上,他初学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据傅伯星《李唐生卒年考》,卒年八十。

绍兴十二年(1142)经宋高宗舅父韦渊推荐,授成忠郎,任画院待诏,赐金带。宋杞在《采薇图》后的跋中便说:“宋高宗南渡创御前甲院,萃天下精艺良工,画师者亦预焉。院画之名,盖始诸此。自时厥后,凡应奉待诏所作总目为院画,而李唐其首选也。”可见李唐受高宗赏识之一斑。 [2]

创“大斧劈”皴法

所画山水、花鸟、人物、耕牛等皆精,山水成就最为杰出,成为南宋画院盟主。所作笔墨峭劲,气势雄峻,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法。

《采薇图》赏析

《采薇图》全画,画面的气氛清古、凝重、萧瑟。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一块巨石光滑如砥地占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伯夷须眉堂堂地抱膝安坐,神态老成持重,眉宇间仿佛还带著许多的忧虑,似乎正在追忆故国的往事。叔齐的形态略显活跃,他的身体斜倾,右手撑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伯夷诉说著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罪状。正如清人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

从这幅《采薇图》的画法上来欣赏,李唐老辣劲健的用笔展现出崇古纳逸的画工。他在细节上的处理,先用重墨粗笔勾出苍松的树干,然后略加些鳞纹,再以浓淡不同的色彩晕染,显得苍劲浑厚。在松针勾勒之后,再用青绿色重新复描,用笔挺拔爽利,线条虽短却充满劲力,显现出一派山景茂盛、郁郁葱葱的景象。由此而生,浓重茂密的背景衬托出身著淡色衣装的伯夷与叔齐,构成画面野趣的自然状态。尤其是岩石后的峭壁悬崖,松树上缠绕著古藤,营造出一派荒芜寂静的原始感,画面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偏僻萧疏,表达出画作者崇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气节。 [3]

传世作品

《万壑松风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乳牛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山小景图》卷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长夏江寺图》卷藏故宫博物院。

《采薇图》卷藏故宫博物院。

《濠梁秋水图》卷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晋文公复国图》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山水》双幅藏日本京都高桐院。 [4]

收藏

采薇图 绢本淡设色 纵27.2厘米 横90.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视频

李 唐 字晞古 Li Tang (1050-1130) 宋朝画家 中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