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推背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推背图》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我这里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说:从反面来推测未来的情形。(作者文章的题目直接借用流传于世的《推背图》的名称,虽然和《推背图》有些关联,但重点还是借此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文章开头首先解释题目中“推背”的含义和《推背图》并不相同,此处的“背”是反过来、倒过来的意思,“推”是推导、推测的意思,后文对此进一步解释。)

原文及赏析

上月的《自由谈》里,就有一篇《正面文章反看法》②,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为得到这一个结论的时候,先前一定经过许多苦楚的经验,见过许多可怜的牺牲。本草家③提起笔来,写道:砒霜,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西曾经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此段进一步说明“推背”的含义就相当于“正面文章反面看法”,并强调这是通过许多经验教训所得来,其背后有着惨痛的教训和血的代价。)

里巷间有一个笑话:某甲将银子三十两埋在地里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竖一块木板,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隔壁的阿二因此却将这掘去了,也怕人发觉,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此段通过一则笑话作为实例,进一步说明“推背”的实际用法。)

但我们日日所见的文章,却不能这么简单。有明说要做,其实不做的;有明说不做,其实要做的;有明说做这样,其实做那样的;有其实自己要这么做,倒说别人要这么做的;有一声不响,而其实倒做了的。然而也有说这样,竟这样的。难就在这地方。(此段进一步说明“推背”并非是适用一切的普遍准则,实际的情况更为复杂,并对其进行一一列举,从而说明了“看文章”的困难性。)

例如近几天报章上记载着的要闻罢:

一,××军在××血战,杀敌××××人。

二,××谈话:决不与日本直接交涉,仍然不改初衷,抵抗到底。

三,芳泽来华④,据云系私人事件。

四,共党联日,该伪中央已派干部××赴日接洽。⑤

五,××××……

倘使都当反面文章看,可就太骇人了(从事实看,作者以上所列举的“要闻”恰恰都要用“正面文章反面看”,虽然“骇人”,却是“看文章”的正确方式,作者此处其实隐晦的暗示了用“推背”法看这类文章和新闻的适用性和准确性)。但报上也有“莫干山路草棚船百余只大火”,“××××廉价只有四天了”等大概无须“推背”的记载(又举了两个不适用于“推背”法的例子,照应文章第四段内容,说明了“推背”法并非适用于全部),于是乎我们就又胡涂起来。

听说,《推背图》⑥本是灵验的,某朝某帝怕他淆惑人心,就添了些假造的在里面,因此弄得不能豫知了,必待事实证明之后,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此段明着是解释世上流传的《推背图》后来不灵验不准确的原因,实际上也是解释上一段何以并非所有文章和新闻都适用于“正面文章反面看”的原因,盖最初的文章和新闻全部适用于“正面文章反面看”,然“当局”也怕如此以来内在的动机真相被人揣测出来,对自己的统治不利,所以刻意加入了不适用于“正面文章反面看”的广告、花边新闻等等,通过第四段所列举的鱼目混珠、插科打诨、偷梁换柱、转移话题等方式混淆是非、掩盖事实,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无法揣测。)

我们也只好等着看事实,幸而大概是不很久的,总出不了今年。(此段说明,无论文章和新闻如何变幻莫测,就算能够一时得逞愚弄民众,然事实总会浮出水面,到时对照事实一看便知,这才是验证文章和新闻最有效最根本的手段。)

四月二日

注释

①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六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② 《正面文章反看法》:陈子展作,发表于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三日《申报·自由谈》。其中大意说当时的喊“航空救国”,其实是不敢炸日本军而只是炸“匪”(红军);“长期抵抗”等于长期不抵抗;“收回失地”等于不收回失地,等等。

③ 本草家:指中药药物学家。汉代有托名神农作的药物学书《本草》,载药三百六十五味,后即以本草为中药的统称。

④ 芳泽来华: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曾经做过日本驻华公使、外务大臣的芳泽谦吉(1874─1965)从日本到上海;对外宣称是私人旅行,以掩饰其来华活动的目的。

⑤ 这是国民党反动派造的谣言,载于一九三三年四月二日《申报》“国内电讯”。

⑥ 《推背图》:一种妄诞迷信的图册。《宋史·艺文志》列为五行家的著作,不题撰人,南宋岳珂《侨史》以为唐代李淳风撰。现存传本一卷共六十图,前五十九图预测以后历代兴亡变乱,第六十图画的是唐代袁天纲要李淳风停止继续预测而推李的背脊的动作,故后来又被认作李袁二人同撰。《侨史》卷一《艺祖禁谶书》说:“唐李淳风作《推背图》。五季之乱,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学益炽,闭口张弓之谶,吴越至以遍名其子,……宋兴,受命之符尤为著明。艺祖(按历代称太祖或高祖为“艺祖”,此处指宋太祖)即位,始诏禁谶书,惧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图传已数百年,民间多有藏本,不复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赵韩王以开封具狱奏,因言‘犯者至众,不可胜诛’。上曰:‘不必多禁,正当混之耳。乃命取旧本,自已验之外,皆紊其次而杂书之,凡为百本,使与存者并行。于是传者懵其先后,莫知甚孰讹;间有存者,不复验,亦弃弗藏矣。”[1]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