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石溪凫图》宋 马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梅石溪凫图》宋 马远 图中画山崖侧立,腊梅倒垂,薄雾蒙蒙的涧水中,十只野鸭嬉戏水中,惬意安闲,水面荡起一层层细细的波纹,颇富于韵律和节奏感。野鸭虽小,却勾染点簇,精细不苟,毛羽灿然,其灵活的身姿,或顾盼、或相呼、或理毛、或觅食,各具情态,生于悬崖的梅树倒悬而下,梅花怒放,处处都洋溢著春日活跃的生机,显示了画家精湛的写生造型能力。 山石以斧劈皴法画之,方硬峭拔,与用笔轻快、毛羽松蓬的野鸭形成鲜明的对比。倒垂曲折的枝条是马远特有的画法,故有"拖枝马远"之称。画面呈典型的对角线式构图,岩石、梅树都偏居画面的左上部分,梅树枝条的走势更强调了此种布局的形式感,右下方的野鸭既起到了平衡画面的作用,又是全图的点睛之笔,一幅"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无限生趣,跃然绢素。 [1]
画家马远生平
马远(约1140-约1225年后),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绘画世家,家学渊源,自幼受艺术的熏陶,继承家学并吸收李唐画法, 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南宋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 马远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其山水画特色包括苍劲的大斧劈皴,瘦硬如屈铁的拖枝,简率淋漓的墨韵。最特殊之处是他创造了构图简洁、常能以偏概全,从小中见大,故时人称之为“马一角”。
“ 斧劈皴 ”
他运用毛笔的侧锋平扫,以表现陡峭的山势和坚硬石头的质感,山石犹如巨斧劈出一般,这种用笔的方法被人称之为“ 斧劈皴 ”
一门五代,七人为宫廷画院名家
从马家驰名北宋至南宋画坛综述,马贲以“佛像马家”成为北宋宣和待诏,马兴祖为绍兴年间画院待诏,他曾画宋高宗赵构宠妃《刘娘子像》博得皇帝首肯,马公显和马世荣兄弟两均为绍兴年间授承务郎、画院待诏,赐金带,马逵为画院待诏,马远荣冠“南宋四家”之一,马麟为画院祗候,可谓一门五代,七人为宫廷画院名家,在中史上十分罕见。尤以马远最为著名,有"独步画院"、"院中人独步"的美誉。 [2]
《梅石溪凫图》赏析
《梅石溪凫图》绘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凫飞集浮泳。剪裁、构图新巧。有款“马远”二小字。所绘梅枝刚劲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树干,显得“瘦硬如屈铁”。山石用大斧劈皴,坚实,爽朗而有力。水波绘制生动,表现迂迥、盘旋、以及由微风吹起的微波,画得十分动人。马远的山水画变古来诸家全景之法,新奇布局,因此有“或峭峯其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写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一人独坐”的说法。
这幅画采用了独具创新意味的倒置一角式构图,将山崖树石置于画面顶端,表示这是一段立于水中的峭壁,树石与山崖围成一个涵洞,不远处的左边有光亮透出,这是一个出口。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正是山不见巅、树不见顶的边角截景。画面左上方是立于水中的峭壁一角,近处山石运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刚猛烈,简练概括,尖梢处如铁钉一般尖利峭拔。远处坡石则先用重墨勾出轮廓,再用水笔迅速渲染、晕淡,一遍成形,产生微妙的明暗过渡。这种画法不同于南宗山水的层层积染。 [3]
传世作品
《踏歌图》
《水图》
《梅石溪凫图》
《西园雅集图》
《华灯侍宴图》
《欢梅图》 [4]
收藏
《梅石溪凫图》绢本,设色画,纵:26.7cm,横:28.6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款署"馬遠"。鈐藏印:" 潞王寶"、"茅林心賞"、"阿蒙"、"于騰私印"。
参考资料
- ↑ 故宫博物院>马远斧劈皴“春江水暖鸭先知”
- ↑ 随意窝日志>清初吴其贞谓马远“画法高简,意趣有余”正是马远山水画的共性
- ↑ ifuun.com>北宋马远传世名画《梅石溪凫图》赏析:清刚猛烈,无限生趣
- ↑ 爱经验>马远的绘画作品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已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