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性》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性》是鲁迅写的一篇文章。

原文

   天气接连的大热了近二十天,看上海报,几乎每天都有下河洗浴,淹死了人的记载。这在水村里,是很少见的。【叙述当时淹死人多的情况,指出这种情况很少在“水村”发生,后文进一步解释原因。此处的“水村”指临水而居的乡村。】

水村多水,对于水的知识多,能浮水的也多。倘若不会浮水,是轻易不下水去的。这一种能浮水的本领,俗语谓之“识水性”。【此段解释“水村”很少淹死人的原因在于因为长期和水打交道而都“识水性”。】

这“识水性”,如果用了“买办”的白话文②,加以较详的说明,则:一,是知道火能烧死人,水也能淹死人,但水的模样柔和,好像容易亲近,因而也容易上当;二,知道水虽能淹死人,却也能浮起人,现在就设法操纵它,专来利用它浮起人的这一面;三,便是学得操纵法,此法一熟,“识水性”的事就完全了。【此段说明“识水性”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但在都会里的人们,却不但不能浮水,而且似乎连水能淹死人的事情也都忘却了。平时毫无准备,临时又不先一测水的深浅,遇到热不可耐时,便脱衣一跳,倘不幸而正值深处,那当然是要死的。而且我觉得,当这时候,肯设法救助的人,好像都会里也比乡下少。【此段分析生活在“都会里”的人们下水淹死的人较多的原因:一是不“识水性”;二是没有安全意识,导致下水前不测水的深浅;三是救助的人也较少。】

但救都会人恐怕也较难,因为救者固然必须“识水性”,被救者也得相当的“识水性”的。他应该毫不用力,一任救者托着他的下巴,往浅处浮。倘若过于性急,拚命的向救者的身上爬,则救者倘不是好手,便只好连自己也沉下去。【此段针对上文在城市都会救助落水的人比较少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救助落水的人所需条件比较高,不仅要“识水性”,而且要掌握水里救人的一些技巧。】

所以我想,要下河,最好是预先学一点浮水工夫,不必到什么公园的游泳场,只要在河滩边就行,但必须有内行人指导。其次,倘因了种种关系,不能学浮水,那就用竹竿先探一下河水的浅深,只在浅处敷衍敷衍;或者最稳当是舀起水来,只在河边冲一冲,而最要紧的是要知道水有能淹死不会游泳的人的性质,并且还要牢牢的记住!【此段是作者根据淹死者多的情况,给出的忠告和建议,告诫大家要认识水的危险,注意自身安全。】

现在还要主张宣传这样的常识,看起来好像发疯,或是志在“花边”罢,但事实却证明着断断不如此。许多事是不能为了讨前进的批评家喜欢,一味闭了眼睛作豪语的。【最后再次强调了宣传注意游水安全的重要性。】

注释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日《申报·自由谈》。

②“买办”的白话文林默在《论“花边文学”》一文中,曾说鲁迅写的《倒提》是“买办”手笔,参看本书《倒提》附录。[1]

人物简介

鲁迅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