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狗的驳诘》

《狗的驳诘》

来自作品人物网的图片

《gǒu de bó jié 》


作品名称 :《狗的驳诘》[1]

作者 :鲁迅

作品出处 :《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 :散文诗

创作年代 :1925年4月23日


《狗的驳诘》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巧妙地通过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驳,指出狗虽势利,但那些知道根据铜银、布绸、官民、主奴的贵贱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的“人”,是比狗还更加势利的,从而对那些势力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目录

简介

鲁迅《狗的驳诘》写于1925年4月23日,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 《语丝》杂志第25期。它是与前一篇《死火》写于同一天里,并在同一期刊物上一起发表的。

作品原文

狗的驳诘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

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

"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 [2] 

词语注释

⑴驳诘(jié):反驳责问。

⑵隘(ài )巷:小巷、陋巷。出自《诗·大雅·生民》。

⑶叱咤:发怒的声音,这里是说大声呵责。

⑷铜和银:这里指钱币。中国旧时曾通用铜币和银币。 [3] 

创作背景

作者鲁迅从目睹辛亥革命的战败,到同“正人君子”们的斗争,他认清了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军阀势力的文人政客们的本质。这些人打着“道德”、“文明”的旗号,顶着“君子”、“学者”的头衔,依仗权势,反对进步文化活动。他们见强权者和富人就温媚顺服;见穷人和被压迫者则凶残毕露。恰好1925年2月15日,《语丝》周刊第5期上刊载了张定璜翻译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特莱尔的诗散文《狗和罐子》(今译《狗和香水瓶》),此文用人与狗的对话,以不懂香和臭的狗来象征“大多数读者”,以揭露巴黎上流社会逐臭之丑恶之风。作者鲁迅受了这篇诗散文的启发,于4月23日写下此文,此文最初发表于1925年5月4日《语丝》周刊第25期。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短小精悍的散文诗,全文仅有160余字,却笔锋锐利,辛辣有力。作者鲁迅通过梦中一段离奇荒诞的经历,即“我”和狗的对话,描写狗对人的反驳,鞭挞了社会上那些比狗更势利的小人。在梦中,当“我”说狗见了阔人就摇尾乞怜,见了“衣履破碎”的人就咬,骂狗“势利”之时,狗立即反驳说:“愧不如人呢。”因为,“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而在世间上,人能区别铜和银的贵贱,布和绸的好坏,官和民的高下,主和奴的尊卑,而且善于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这些伎俩,狗都远远不如,所以人比狗更势利。狗的有力反驳,使“我”只好逃走,直到逃出梦境。

狗所揭露的人的劣行:趋炎附势,谄上欺下,追名逐利,蝇营狗苟的人和事,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对这类丑恶的社会现象,作者鲁迅是十分憎恶的。尤其那些帝国主义的走狗、官僚政客、帮凶文人,作者鲁迅斥之为癞皮狗、叭儿狗,甚至连狗都不如的东西。此文采用荒诞手法,把人与狗的对话这种看似悖理、不合逻辑之事,加以“合理化”,使之形象地表现,达到对这帮人不如狗的势利家伙的揭露和批判的目的。

名家点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与《死火》比较起来,这篇《狗的驳诘》,无论在构思的规模,意象的创造性,还是在作者传达的隐藏度等方面,都简单明白多了。整个作品读起来,像一篇寓言故事。

解读

文章从“我”在“隘巷”中与狗遭遇,并斥责狗的“势利”入笔,接着就进入主题,写狗的驳诘。

这条狗未曾开口,先“嘻嘻”一笑。它对“人”的嘲弄、讥刺都在这“嘻嘻”的笑声中,十分传神地表露了出来。狗的驳诘极有层次。它先下论断,后摆论据。论断鲜明,论据充分,具有毋庸置疑的说服力。“不敢,愧不如人呢。”这是狗在受到“我”的指斥之后的反唇相讥,亦即是它所下的论断。意思是说自己在势利这一方面远不如人,实在惭愧。“不敢”二字,透露出对“人”的挖苦、嘲讽之意。旋即,狗便摆出一系列的论据,其势有如疾风骤雨,猛烈地向“我”袭来……狗诚然是势利的动物。但是,正如狗所表白的那样,它还不会根据铜与银,布与绸,官与民,主与奴的贵贱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恰恰倒是社会上的某些“人”,在拥有万贯的财主,身居高位的显贵,奴仆成群的豪绅面前卑躬屈膝,摇尾乞怜,犹如一条献媚取宠的叭儿狗。而在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无权无势的小民百姓前则又张牙舞爪,不可一世;其鱼肉人民的心毒手狠的程度,比起他们的主子来,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见,狗的“愧不如人”的论断,是富有说服力的。

“我逃走了”,表明了“我”对狗的驳诘无力还击。“且慢!我们再谈谈”,洋溢着狗的胜利的喜悦。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十分形象地肯定了狗的驳诘,表明了作者的鲜明倾向。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指斥狗是势利的动物。本文巧妙地通过狗的“愧不如人”的反驳,指出狗虽势利,但那些知道根据铜银、布绸、官民、主奴的贵贱而分别采取不同态度的“人”,是比狗还更加势利的,从而对那些为反动阶级所豢养的走狗文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吉明学《读〈狗的驳诘〉》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鲁迅全集》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