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约翰·克利斯朵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Jean-Christophe)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

内容简介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于1912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1]

创作背景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部耗时20余年之久的长篇巨著,罗曼·罗兰从1890年就开始酝酿构思,1902年2月《半月丛刊》发表了小说的第一卷《黎明》,而直到1912年才刊行了第十卷即最后一卷《新生》。

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卒于1944年,他的一生穿越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整个历史时期,这几十年间法国的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是经过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起义,拿破仑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有市场,加上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德雷福斯事件,作为人道主义作家、思想家的罗曼·罗兰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参与政治生活,他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在文学作品中皆有所表现。罗曼·罗兰认为真正的艺术该是有高尚道德,富有战斗性的,它能触动世界各国数代人的良知,有助于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关于创作意图,罗曼·罗兰在《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朋友们》中写道: “我该介绍我在整体规划这部书时的背景。我是孤独的。我十分耐心地塑造了这个英雄。”他宣称“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并不是写给文人们看的”,“但愿他直接接触到那些生活在文学之外的孤寂的灵魂和真诚的心”。

好句摘抄

悲伤使人格外敏感。

灵魂的最美的音乐是慈悲。

不穿鞋的旅行者 说走就走

一个懂了爱情的人,看不见爱人的真面目。

心灵的致命的仇敌,乃是时间的磨蚀。

你看见了阳光的影子和反光,而看不见真正的阳光。

一个人若想播撒阳光,先得内心拥有阳光!

一个人不怕自讨苦吃的时候,才是爱情最强的时候。

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

所谓幸福,是在于认识一个人的界限而爱这个界限。

从远处看,灾难也富有诗意。人们只是惧怕眼下庸常的生活。

没有人是完整的,幸福就在于知道自己的局限,然后安于这个限度!

在生存面前,道德有可能被弱化;在贫穷面前,尊严有可能被弱化。

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能够克服卑下的情操

最要不得的是做自己思想的奴隶而为之牺牲一切。一个人不该上自己的当。

哗众取宠本是年轻人的天性。特别是在他们无足轻重,换句话说,无所事事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

当你知道世界上受苦的不是只有你,你会减少痛苦,也会在绝望中燃起希望。

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

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它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一个人生气蓬勃的时候决不问为什么生活,只是为生活而生活--为了生活是桩美妙的事而生活。

倘若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思想和心胸,那么活着有什么用?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在不幸的时候回忆起幸福的日子;对于柔软的心灵来说,最不幸的莫过于体验到一次幸福的滋味!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要珍重新生的一天。不要想一年后、十年以后的事情。想今天吧。不要空谈理论。一切理论,你看,即使是谈道德的,也不是好东西,都是愚蠢的,有害的。不要勉强生活。今天就该好好活下去。要珍重每一天。要爱每一天,尊重每一天,千万不要糟蹋一天,不要妨碍开花结果。要爱像今天这样灰暗苦闷的日子。

失败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的和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把其余的心灵加速它们的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一个人出生以后,在幼年的时候他被各种谎言所填满。当他觉醒的时候,当他成长起来的时候,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呕吐,把这些谎言都呕吐出来,重新开始。

他看出人生是一场不停的、无情的战斗,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就应该经常和成千上万的无形的敌人做斗争:要击退自然的伤害力,乱七八糟的欲望,见不得的思想。这些阴险的敌人的圈套。他看出了幸福和爱情只是昙花一现的骗局,结果是要解除心灵的武装,使你束手就擒。于是这个十五岁的小小的清教徒听见了心里的上帝对他的呼声:“向前,向前,永远不要停。”

对于一颗年轻的心,爱情这股味道真是太浓了:和它比较之下,什么信仰都会显得没有意思。爱人的肉体,以及在这个神圣的肉体上面体会到的灵魂,代替了所有的学问,所有的信仰。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人看着别人热爱的理想,看着自己从前热爱过的理想,只觉得可怜可笑。

可怜一个人对于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成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幸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麻醉品,少不掉了。

然而老是抓住幸福究竟是不可能的……宇宙之间的节奏不知有多少种,幸福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拍而已;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只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关于轰轰烈烈的生活和艰苦的努力,他只看到一刹那的鲜花,以为是千古不朽的东西……爱情把奥里维吞掉了。最初他的幸福还有力量用妩媚的诗歌来表现自己。后来连这个也显得空虚而侵占了爱情的时间了!而雅葛丽纳也象他一样,除了爱情以外,把一切生活的意义都竭力摧毁,殊不知大树一倒,藤萝般的爱情也就失去了依傍。这样,他们俩就在爱情中互相毁灭。

你得对这个新来的日子抱着前进的心。别想什么一年10年以后的事儿,你得想到今天把你的理论通通丢开。所有的理论哪怕是关于道德的都是不好的,愚蠢的,对人有害的。别用暴力去挤逼人生。先过了今天再说。对每一天都得抱着虔诚的态度。对爱他,尊敬他,尤其不能侮辱它,妨害它的发荣滋长。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你不用焦心,你先看着。现在是冬天,一切都睡着。将来大地会醒过来的你只要跟大地一样向他那样的有耐心就是了,你得虔诚,你得等待。如果你是好的一切都会顺当的,如果你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应当是快乐的。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吗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嘛为了自己做不到的事儿悲伤?的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作品影响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纪的一部“长河小说”,它反映了世纪之交风云变幻的时代特征和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与人格魅力。其中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对理想真理的追求及对西方精神的整体反思是其主要内容。

罗兰因此书获得了1913年度的法兰西院士文学奖和1915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杰作主要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间,作者通过描述德国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了世纪之交时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欧洲人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画卷。而最重要的主题思想则是让人们如何正视磨难、学会生活。

作品评价

翻译家傅雷:“我们尤须牢记的是,切不可狭义地把《约翰·克利斯朵夫》单看做一个音乐家或艺术家底传记。艺术之所以成为人生底酵素,只因为它含有丰满无比的生命力。艺术家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模范,只因为他是不完全的人群中比较最完全的一个。而所谓完全并非是圆满无缺,而是颠岂不破地、再接再厉地向着比较圆满无缺的前途迈进的意思......这部书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据作者的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底象征。所以第一卷第一页第一句便是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

作家严歌苓曾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她的人格发展影响最大,“一旦我意志消沉的时候就会看,可以说是我的励志书。”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1866年1月29日出生于法国勃艮第地区的克拉姆西镇。他的父母亲都是公证人的后裔。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尼韦内这块土地上,因此,罗兰一生中常常自豪地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高卢人”。罗曼·罗兰从小体弱多病,终日关在深院高墙之内,小他两岁的妹妹在他五岁时就夭折了,这给母亲精神上的打击很大,也让罗兰的童年生活始终笼罩着一层阴影。 最终他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一书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

參考资料

  1. 约翰克里斯朵夫简介2018-08-24 来源: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