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王安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1月23日 (日) 22:21 由 QLB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胡笳十八拍十八首》</big> ''' |- |File:王安石.jpg|缩…”)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作品名稱:《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是北宋文學家、詩人王安石的作品之一。

正文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一

中郎有女能傳業,顏色如花命如葉。

命如葉薄將奈何,一生抱恨常咨嗟。

良人持戟明光里,所慕靈妃媲簫史。

空房寂寞施繐帷,棄我不待白頭時。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二

天不仁兮降亂離,嗟余去此其從誰。

自胡之反持干戈,翠蕤雲旓相盪摩。

流星白羽腰間插,疊鼓遙翻瀚海波。

一門骨肉散百草,安得無淚如黃河。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三

身執略兮入西關,關山阻修兮行路難。

水頭宿兮草頭坐,在野只教心膽破。

更備雕鞍教走馬,玉骨瘦來無一把。

幾回拋鞚抱鞍橋,往往驚墮馬蹄下。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四

漢家公主出和親,御廚絡繹送八珍。

明妃初嫁與胡時,一生衣服盡隨身。

眼長看地不稱意,同是天涯淪落人。

我今一食日還並,短衣數挽不掩脛。

乃知貧賤別更苦,安得康強保天性。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五

十三學得琵琶成,繡幕重重卷畫屏。

一見郎來雙眼明,勸我酤酒花前傾。

齊言此夕樂未央,豈知此聲能斷腸。

如今正南看北斗,言語傳情不如手。

低眉信手續續彈,彈看飛鴻勸胡酒。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六

青天漫漫覆長路,一紙短書無寄處。

月下長吟久不歸,當時還見雁南飛。

彎弓射飛無遠近,青冢路邊南雁盡。

兩處音塵從此絕,唯向東西望明月。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七

柳絮已將春去遠,攀條弄芳畏晼晚。

憂患眾兮歡樂鮮,一去可憐終不返。

日夕思歸不得歸,山川滿目淚沾衣。

罼圭苑裡西風起,嘆息人間萬事非。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八

歸來展轉到五更,起看北斗天未明。

秦人築城備胡處,擾擾唯有牛羊聲。

萬里飛蓬映天過,風吹漢地衣裳破。

欲往城南望城北,三步回頭五步坐。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九

自斷此生休問天,生得胡兒擬棄捐。

一始扶床一初坐,抱攜撫視皆可憐。

寧知遠使問名姓,引袖拭淚悲且慶。

悲莫悲於生別離,悲在君家留二兒。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

鞠之育之不羞恥,恩情亦各言其子。

天寒日暮山谷里,腸斷非關隴頭水。

兒呼母兮啼失聲,依然離別難為情。

灑血仰頭兮訴蒼蒼,知我如此兮不如無生。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一

當時悔來歸又恨,洛陽宮殿焚燒盡。

紛紛黎庶逐黃巾,心折此時無一寸。

慟哭秋原何處村,千家今有百家存。

爭持酒食來相饋,舊事無人可共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二

此身飲罷無歸處,心懷百憂傷千慮。

天翻地覆誰得知,魏公垂淚嫁文姬。

天涯憔悴身,託命於新人。

念我出腹子,使我嘆恨勞精神。

新人新人聽我語,我所思兮在何所。

母子分離兮意難任,死生不相知兮何處尋。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三

燕山雪花大如席,與兒洗面作光澤。

怳然天地半夜白,閨中只是空相憶。

點注桃花舒小紅,與兒洗面作華容。

欲問平安無使來,桃花依舊笑春風。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四

春風似舊花仍笑,人生豈得長年少。

我與兒兮各一方,憔悴看成兩鬢霜。

如今豈無騕褭與驊騮,安得送我置汝傍。

胡塵暗天道路長,遂令再往之計墮眇芒。

胡笳本出自胡中,此曲哀怨何時終。

笳一會兮琴一拍,此心炯炯君應識。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五

明明漢月空相識,道路只今多擁隔。

去住彼此無消息,時獨看雲淚橫臆。

豺狼喜怒難姑息,自倚紅顏能騎射。

千言萬語無人會,漫倚文章真末策。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六

死生難有卻回身,不忍重看舊寫真。

暮去朝來顏色改,四時天氣總愁人。

東風漫漫吹桃李,盡日獨行春色里。

自經喪亂少睡眠,鶯飛燕語長悄然。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七

寒聲一夜傳刁斗,雲雪埋山蒼兕吼。

詩成吟詠轉淒涼,不如獨坐空搔首。

漫漫胡天叫不聞,胡人高鼻動成群。

寒盡春生洛陽殿,回首何時復來見。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之十八

晚來幽獨恐傷神,唯見沙蓬水柳春。

破除萬事無過酒,虜酒千杯不醉人。

含情慾說更無語,一生長恨奈何許。

飢對酪肉兮不能餐,強來前帳臨歌舞。[1]

作者生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他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2]

主要作品

著作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文學作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