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莲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莲灯》

《莲灯》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全诗以比喻象征贯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作品原文

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1]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32年,发表于翌年3月的《新月》杂志第4卷第6期上。

原稿创作时间注为"写于二十一年七月半",也就是1932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七月半"即民间的鬼节,应是为徐志摩而作。1931年的秋天,徐志摩飞机失事而亡,林徽因此时作此诗,可说是一首召唤亡魂以及超度亡魂的悼亡诗。

文学赏析

这首《莲灯》是一首很美很有意境的诗,林徽因用了一贯的比喻象征手法,把她的心比喻成一朵莲花,一朵有亮光的莲花,就像莲灯,而莲灯本身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诗的主题则在阐述人生处在一个如过客般飘忽的途程中,就算是短暂的生命,如果能像莲灯一样点燃自己,奉献出自己的光芒,那么,即使是梦的人生也必将是美丽的。

在诗的开头,"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首先揭示了诗歌的主要抒情对象,以心,也就是自己的人生为主题吟咏。这里开篇便点明主旨:即使个体微不足道,也要尽力活出自己的灿烂辉煌。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顽强生命的渴望和赞颂。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个人渺小,生命崎岖。心之莲灯的浮沉、明暗,正是诗人的心路历程"内心的秘奥"。她从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执着追求着自己想要的一切。在当时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里,她是勇敢的。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这几句紧承上文,表达在世事难料,坎坷崎岖的人生里,自己仍坚强洒脱,在波诡云谲的命运中坚持向前,到达心中理想的远方。

全诗语言清新精致,哲思隽永。后半段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命运和时局就像这动荡漂泊的江河,这小小的莲灯就随着一阵阵的波涌而向远处而去。就像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里,很多时候都只能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

人不能主宰生死,但能顺其自然地度过一段人生的路程,也算是一个美丽的梦。这种对生命的自然态度也是可以看出林徽因内心的从容。虽然很渴望这生命足够顽强,可是像莲灯一样,顺着这命运的河流自然而然地过一生,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纵然会遇到波涛,会遇到暗涌,那也是生命之所以可爱的地方。

作品评价

当代作家陈学勇《民国才女风景》:"那时林徽因正身患在当时无异于绝症的肺核重疾,那么再咀嚼这掷地有声的'玲珑的生从容的死',便应当刮目相看这位诗坛巾帼。"

当代作家齐红《目送芳尘·民国知识女性的生命寻踪》:"1932年林徽因的作品《莲灯》以诗性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命态度:'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这是林徽因人生姿态的最好描述在可能的情况下,让自己的生命燃烧成最美丽的状态,从而达到个体的辉煌与极致。"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其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等。

参考资料

  1. 林徽因--《莲灯》2018-12-10 来源: 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