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象》是蒲松龄写的一篇文言小说,出自聊斋志异。   

原文

粤中有猎兽者[1],挟失如山[2]。偶卧憩息,不觉沉睡,被象来鼻摄而 去。自分必遭残害。未几,释置树下,顿首一鸣,群象纷至,四面旋绕,若 有所求。前象伏树下,仰视树而俯视人[3],似欲其登。猎者会意,即足踏象 背,攀援而升。虽至树巅,亦不知其意向所存。少时,有狻猊来[4],众象皆 伏。狻猊择一肥者,意将搏噬。象战栗,无敢逃者,惟共仰树上,似求怜拯。 猎者会意,因望狻猊发一弩,狻猊立殪[5]。诸象瞻空,意若拜舞。猎者乃下, 象复伏,以鼻牵衣,似欲其乘。猎者随跨身其上,象乃行。至一处,以蹄穴 地,得脱牙无算[6]。猎人下,束治置象背。象乃负送出山,始返。

[1]粤中:指令广东省。粤,泛指两广地区,后为广东省的简称。

[2]如山:住山里去。如,往。

[3]俯视:此据二十四卷抄本,原作“俯仰”。

[4]狻猊(suānní酸倪):即狮子。

[5]立殪(yì意):即刻而死。殪,兀。[6]无算:无数,不可计量。

翻译

广东有个猎人,带着弓箭进山打猎。他偶尔躺在地上休息,不觉睡过去了,被一头大象用鼻子卷了去。自己想,这次肯定遭象残害。

不一会儿,大象把他放在一棵树下,点了点头。又叫了一声,一群象便纷纷来到,四面围绕着他,似乎对他有什么企求。刚才卷他的那只大象趴在树下,仰头看看树,又看看猎人,好像让他上树。猎人领会了它的意思,就踏着象背爬到了大树上。虽然爬到了大树顶,却不知大象要他干什么。

不一会儿,一只狮子来了,大象都趴伏在地上。狮子在群象中挑了一只肥的,看样想把它撕着吃掉。群象害怕地颤抖着,没有一只敢逃跑的,只是都抬起头来仰望着树上,好似哀求猎人可怜搭救。猎人会意,就朝着狮子射了一箭,狮子中箭立刻断了气。群象仰头看着天空,意思是向猎人拜舞。猎人爬下树,象又趴在地上,用鼻子牵动猎人的衣服,好像让他骑在自己背上。猎人跨到大象背上,大象驮着他走了。到了一个地方,大象用蹄子挖地,挖出无数象牙。猎人从大象背上下来,把象牙捆绑起来,放在象背上。大象驮着他送出大山,才返了回去。[1]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