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郡斋读书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郡斋读书志

 

 

 

郡斋读书志》是南宋晁公武撰解题私家藏书书目

作者概况

晁公武(约1104年—约1183年),字子止,号昭德先生(因祖居汴梁昭德坊),澶州清丰(今山东巨野县)人,著名目录学家。 二十余岁逢“靖康之乱”,入蜀寓居嘉州(今四川乐山)。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登进士第,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井度“天资好书”,是南宋初四川的一位藏书家,临终前将藏书尽送晁公武,成为撰录《郡斋读书志》的主要依据。

成书过程

晁公武历知合州、恭州、荣州,公务事少,遂以井度所赠,加之自己所藏,除其重复,共得书二万四千五百余卷,“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完成编录工作,并于“元日”作了书序。

孝宗即位前夕,入为监察御史,后又出为利州路安抚使,擢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历扬州、潭州。

乾道七年(1171),除临安府少尹,未几即罢,以吏部侍郎休致。

晚年,居嘉州符文乡,又得闲暇,再对全志重加订补,手自编定,由杜鹏举刊刻,是为四卷本。

刊行之后,晁公武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补正,增入了未著录或新成之书,补写了十五六则小序,多立了两个类目,调整了近五十部书的归类,改变了部分类目编次的窜乱,书名更注意名实相符,卷数往往取足本或后出版本更换残本和先出之本,作者也多所订正和明确认定。题要的撰写增补最富,包括书名释义,篇目、篇数及编次,成书原委,序跋或附录,体例、特点和内容介绍,辨伪与考订,前代书目的著录,版本情况,撰者的生平事迹。

此外,有关学术源流、典章制度、史实考辨以及评论文字,也增补甚多。可惜,晁公武未能看到其结集刊行,最后由姚应绩刊刻成书,是为二十卷本。这两个蜀刻本都已亡佚。

学术价值

《郡斋读书志》20卷,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首先,收入的图书达1492部,基本上包括了宋代以前各类重要的典籍,尤以搜罗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典籍更为完备。这些典籍至今不少已亡佚和残缺,后世可据书目的提要而窥其大略。

其次,体例有严谨的安排,全目分经、史、子、集四部,部下又分45小类;书有总序,部有大序,多数小类前有小序;每书有解题,从而形成了一个严谨完备的体系。

全书的大序、小序中,注意阐述各部各类的学术渊源和流变,发挥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他对经学素有研究,因此在经部大序、小序中,叙先秦、两汉、魏晋、中唐经学的演变和流弊富有独特的见解。

第三,由于所录各书为晁氏实藏,所以在提要中对典籍情况的介绍,咸有凭据,自非其他丛抄旧录的书目所能比拟。晁氏撰写的提要不仅翔实有据,而且注重考订,内容详略得当。如在集部别集类《蔡邕集》的提要中说:“凡文集其人正史有传者,止掇论其文学之辞,及略载乡里,所终爵位,或死非其理亦附见……若史逸其事者,则杂取它书详载焉,庶后有考。”其介绍作者生平、成书原委、学术渊源及有关典章制度、轶闻掌故,皆能引用唐宋实录、宋朝国史、登科记及有关史传目录,并详加考证。这些材料许多今已失传,因此晁氏所撰提要内容,很多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第四,《郡斋读书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具有提要内容的私藏书目,对于后世目录学影响很大。比晁公武稍后的目录学家陈振孙说:“其所发明,有足观者。”陈氏所作的《直斋书录解题》就是效法《郡斋读书志》撰成的,有不少内容引用了晁氏的书目提要。

宋末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也大量征引了《郡斋读书志》。至于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则主要是以晁、陈二书目为蓝本编纂的。直至清代的目录巨编《四库全书总目》,仍采用《郡斋读书志》的材料多达三百多条。由此可见《郡斋读书志》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