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醉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醉眠》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释

1、 太古,指远古时代。

2、 簟(dia`n)竹凉席。

3、 便(pian)便当、适宜。苏轼《和子由寒食》:“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意

已便。”

4、 忘筌,筌(quan)竹制的捕鱼工具。 忘筌, 即“得鱼忘筌” ;语出《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意为捕捉到鱼便忘记了捕鱼的工具。此处用比喻义。“忘筌”即是忘言。

赏析

此诗为唐庚贬居惠州时所作,明是写醉眠, 实则抒发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苦涩心情。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首句点明居所之环境,四围山林环抱,诗人幽居其中,块然独处,与世隔绝,恍若置身远古时代,远离尘世的喧嚣。夏日天长,时间也仿佛凝固、静止了,显得格外漫长。这一联看似平和,实则反映了诗人投荒万里,离群索居,寂寞难耐之心理感受,堪称名句。

“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颔联抒写户外景象,紧扣“醉”字,春意阑珊,花事将尽,枝上只剩残红点点,但这也足以让人陶醉,诗人免不了多喝几杯。声声鸟语,宛转动听,仿佛催眠曲曲,酒酣耳热之间,睡意也悄然袭来。

此联工丽华美,画靣生动。“好鸟”一句从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化出,而赋于其新意,自然领起下文,转入对“眠”的摹写。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这一联笔触转入室内,“世味”二字为全篇诗眼。时诗人谪居惠州,处境微妙,达官贵人避之惟恐不及。故“门虽设而常关”也。“门常掩”即是当时的真实写照,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饱含辛酸。世态之炎凉,人情之冷暖,尽在“世味”二字中矣!

值得注意的是,“世味门常掩”按正常语序应为“门掩知世味”。而诗人有意将“世味”前置,不仅是为了协调声律,更是强调其内心之感慨。联想到他在《寄傲斋记》中,设想归隐故乡后,会将居室之门命名为“常关之扉”,足见贬居惠州的几年,在诗人心底曾留下多么铭心刻骨的伤痛!

下句自我安慰,好在竹凉席是现成的,方便、适宜,正好借此打发时光。这-句看似调侃,实则隐见愤激。

尾联写由眠到醒的过程。“梦中频得句”,只有在睡梦中,诗人才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思绪也信马由缰,纵横弛骋。于是佳句亦奔涌而来。然而好梦不长,正当诗人沉醉于这美好的梦境,却“侃惊起而长嗟”,想提起笔来,将梦中频得之句写下来时,却又只剩下片鱗只爪,不知从何写起了。这种情境颇似东坡的“作诗火急追亡逋(逃犯),清景一失后难摹。”大凡诗人,都有这种提笔忘言的体会。

这一联借梦境与现实的强烈落差,抒发乍得复失的惆怅之情,幽默中见苦涩,平淡中见蕴藉,很值得玩味。

此诗叙亊、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浑然无迹,语淡而意远,余韵悠然,,兼有唐诗的神采和宋诗的理趣.“余花”“好鸟”一联尤为精彩,是唐庚的代表作之一。

附录

关于此诗最后一句“拈笔又忘筌”,当代大家钱钟书在他的《宋诗选注》中注释为“提起笔来写又忘掉怎么说了。“筌”借作“诠”。”乍一看,似也说得通,但把“筌”解释为“诠”则彻彻底底地错了!《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筌”的注释是“用竹或草编的捕鱼工具”。而查遍《康熙字典》《辞源》《辞海》《说文》均找不到”筌可以作“诠”的假借义或转注义。其实“忘筌”一词源出于[[<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历代诗人用此典甚多,如晋嵇康《赠秀才从军》:“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陶渊明《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唐骆宾王《秋日山行简梁大官》:“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张正元《临川羨鱼》:“结网非无力,忘筌自有心。”白居易<《李渣州题韦开州经诗》:"观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鱼”贯休《渔家》“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羨前贤钓清渭。”现代郭沫若在《新旧文学之争》中也说:“我们读书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筌。”

综上所述,可见唐庚《醉眠》诗中“拈笔又忘筌”也是用了庄子这个典故。全句的意思是:提起笔来想写又忘掉该写些什么了。“忘筌”即是“忘言”。

由此可见,做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否则,即使像钱钟书这样著作等身的大家,也难免出现这样的谬误了。[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