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雪霁江行图》 宋 郭忠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雪霁江行图》宋郭忠恕 此图是大幅绘画的残存部分,略近于四方形。两艘楼船安排在画面下部,旁侧还拖系有竹筏和小舟。船体集中在画面下部三分之一空间里,颇显重量感,同时留出空阔的江天以成淡远之势。直立的两根桅杆改变了天空的虚淡构图,三十根拉桅的绳索又构成稳定的三角形,而且带有左坡右陡的动势。虽无原先的全图作为比较,但仅此构图即十分妥帖,别出心裁。

大船上的人和物无论钜细皆历历在目,一丝不苟,体现了作者界画家的本色。人物有的在奋力撑船,有的在商量事情,有的在搬运长橹,有的挑帘欲出,各行其事,有条不紊,是一幅行船场景的生动写照。船上的货物盖著草帘,草帘上留有残雪;长长的桅索一根根缚在桅顶,系住船帮,甚至绳子扣结都清晰可见;锅碗瓢盆、小凳布帘、竹篮席卷各随其序,毫不杂乱。一切细节安排得如此具体真实又全非罗列平叙,令人叫绝!作品既未因细节局部而损害整体效果,又未止于整体感觉而疏忽细节刻画,呈现一种大与小、整体与局部的完美统一。

《雪霁江行图》无款印,画雪江上大船两只,船之结构及船夫劳作之状被刻画得精妙入微。此图已经裁割,画面已不完整,画上有宋徽宗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笔”十字。上钤“御书之宝”一玺。图经宋内府及清梁清标鉴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上有“蕉林秘玩”印和清乾隆、嘉庆诸玺及乾隆题诗。 [1]

画家郭忠恕生平

郭忠恕(约公元927年-公元977年)〔北宋〕字恕先,又字国宝,洛阳(今属河南)人。入宋,官国子监主簿。为人不羁,嫉俗玩世,酒后议政,被贬为崖州司户。去官,游陕洛山川。又因嘲讽时政得失,流配登州,病死途中。

郭忠恕是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画家,兼精文字学、文学,善写篆、隶书,工画山水尤擅"界画",楼观舟楫皆极精妙,为世人推重。“界画”是随著山水画发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画与山水画中有关的亭台楼阁、舟船车舆。《圣朝名画评》中评他的界画,为"一时之绝",列为"神品"。 [2]

将界画视为“小艺”

“界画”技法严谨,工细而有法度,亭台楼阁,甚至舟船车马,皆比例切实,规整有序,符合数学规律,生动自然。因此界画较为难作,被许多画家视为畏途。

后世文人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人世以为狂士,而实世外人也,尚能小艺委曲精微如此”,将界画视为“小艺”,以至于将郭忠恕这样兼工森严法度与空濛飘渺的大家叹为“神人”。正是传统画评的狭隘观念造就了郭忠恕的画名。 [3]

《雪霁江行图》赏析

残冬的黎明,灰濛蒙水天一片,寒江冻水上两艘并桅的楼船在缓缓行进。船上尚存薄薄的覆雪,人们在凛冽的寒气中忙碌著,满船的货物寄托著他们的希望,维系著他们的生计。

作者以白描线条极见功力。根根桅索笔直沉实,尤其两根伸向画外的长索自然下垂,弧度恰到好处,线描劲挺有力。画船帮的线条和绳索处不同,为了体现木质结构,运笔疏松灵活而不死板,弯曲穿插随兴而发,配以淡墨晕染,形体感觉很好。画家在处理水波和天空时只略勾几笔波纹,用清淡的墨色晕罩画面,使之迷漫著寒江阴霭、水天空阔的情意。全图体现了高度的和谐: 空与密的和谐、 曲与直的和谐、巨与细的和谐、力与度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艺术和生活的和谐。

史籍载郭忠恕界画以准确、精细著称,据说可以当施工图用,“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度,曾无小差”(宋《德隅斋画品》),“为屋木楼观,一时之绝也。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宋《圣朝名画评》)。印证此图,确非夸饰。

夏文彦《图画宝鉴》称他“善画楼观木石,皆极精巧”,其功力不仅表现在上述方面,还表现在焦点透视法的正确应用上。而从此图观照,由于船体的弯曲、器物形状的不规则,画准透视关系是相当困难的,然而郭忠恕却完成得如此之完美,令人十分赞叹![4]

传世作品

《雪霁江行图》卷 即为界画作品,也是其流传至今绝少作品中比较可信的一幅。

收藏

《雪霁江行图》绢本水墨纵74.1公分,横69.2公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