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霽江行圖》 宋 郭忠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雪霽江行圖》宋郭忠恕 此圖是大幅繪畫的殘存部分,略近於四方形。兩艘樓船安排在畫面下部,旁側還拖係有竹筏和小舟。船體集中在畫面下部三分之一空間裡,頗顯重量感,同時留出空闊的江天以成淡遠之勢。直立的兩根桅杆改變了天空的虛淡構圖,三十根拉桅的繩索又構成穩定的三角形,而且帶有左坡右陡的動勢。雖無原先的全圖作為比較,但僅此構圖即十分妥帖,別出心裁。
大船上的人和物無論鉅細皆歷歷在目,一絲不苟,體現了作者界畫家的本色。人物有的在奮力撐船,有的在商量事情,有的在搬運長櫓,有的挑簾欲出,各行其事,有條不紊,是一幅行船場景的生動寫照。船上的貨物蓋著草簾,草簾上留有殘雪;長長的桅索一根根縛在桅頂,繫住船幫,甚至繩子扣結都清晰可見;鍋碗瓢盆、小凳布簾、竹籃席捲各隨其序,毫不雜亂。一切細節安排得如此具體真實又全非羅列平敘,令人叫絕!作品既未因細節局部而損害整體效果,又未止於整體感覺而疏忽細節刻畫,呈現一種大與小、整體與局部的完美統一。
《雪霽江行圖》無款印,畫雪江上大船兩隻,船之結構及船夫勞作之狀被刻畫得精妙入微。此圖已經裁割,畫面已不完整,畫上有宋徽宗題「雪霽江行圖郭忠恕真筆」十字。上鈐「御書之寶」一璽。圖經宋內府及清梁清標鑑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上有「蕉林秘玩」印和清乾隆、嘉慶諸璽及乾隆題詩。 [1]
畫家郭忠恕生平
郭忠恕(約公元927年-公元977年)〔北宋〕字恕先,又字國寶,洛陽(今屬河南)人。入宋,官國子監主簿。為人不羈,嫉俗玩世,酒後議政,被貶為崖州司戶。去官,遊陝洛山川。又因嘲諷時政得失,流配登州,病死途中。
郭忠恕是五代末期至宋代初期的畫家,兼精文字學、文學,善寫篆、隸書,工畫山水尤擅"界畫",樓觀舟楫皆極精妙,為世人推重。「界畫」是隨著山水畫發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畫與山水畫中有關的亭台樓閣、舟船車輿。《聖朝名畫評》中評他的界畫,為"一時之絕",列為"神品"。 [2]
將界畫視為「小藝」
「界畫」技法嚴謹,工細而有法度,亭台樓閣,甚至舟船車馬,皆比例切實,規整有序,符合數學規律,生動自然。因此界畫較為難作,被許多畫家視為畏途。
後世文人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人世以為狂士,而實世外人也,尚能小藝委曲精微如此」,將界畫視為「小藝」,以至於將郭忠恕這樣兼工森嚴法度與空濛飄渺的大家嘆為「神人」。正是傳統畫評的狹隘觀念造就了郭忠恕的畫名。 [3]
《雪霽江行圖》賞析
殘冬的黎明,灰濛蒙水天一片,寒江凍水上兩艘並桅的樓船在緩緩行進。船上尚存薄薄的覆雪,人們在凜冽的寒氣中忙碌著,滿船的貨物寄託著他們的希望,維繫著他們的生計。
作者以白描線條極見功力。根根桅索筆直沉實,尤其兩根伸向畫外的長索自然下垂,弧度恰到好處,線描勁挺有力。畫船幫的線條和繩索處不同,為了體現木質結構,運筆疏鬆靈活而不死板,彎曲穿插隨興而發,配以淡墨暈染,形體感覺很好。畫家在處理水波和天空時只略勾幾筆波紋,用清淡的墨色暈罩畫面,使之迷漫著寒江陰靄、水天空闊的情意。全圖體現了高度的和諧: 空與密的和諧、 曲與直的和諧、巨與細的和諧、力與度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藝術和生活的和諧。
史籍載郭忠恕界畫以準確、精細著稱,據說可以當施工圖用,「以毫計寸,以分計尺,以尺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規度,曾無小差」(宋《德隅齋畫品》),「為屋木樓觀,一時之絕也。上折下算,一斜百隨,咸取磚木諸匠本法,略不相背」(宋《聖朝名畫評》)。印證此圖,確非誇飾。
元夏文彥《圖畫寶鑑》稱他「善畫樓觀木石,皆極精巧」,其功力不僅表現在上述方面,還表現在焦點透視法的正確應用上。而從此圖觀照,由於船體的彎曲、器物形狀的不規則,畫準透視關係是相當困難的,然而郭忠恕卻完成得如此之完美,令人十分讚歎![4]
傳世作品
《雪霽江行圖》卷 即為界畫作品,也是其流傳至今絕少作品中比較可信的一幅。
收藏
《雪霽江行圖》絹本水墨縱74.1公分,橫69.2公分,藏台北故宮博物院。